經典藝術.莫內印象
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
1872,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48 × 63 cm)
法國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
The Classic.Claude Monet
莫內的藝術作品側重在光線和空氣的變幻,並且追求光影的瞬息萬變。
他作品所記錄下來的,不是所見物體的本身,而是觀看的過程。
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尤其著重在光影的改變及對時間的印象。著名的印象派藝術家包括莫內(Claude Monet)、馬內(Edouard Manet)、竇加(Edgar Degas)、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等,其中塞尚(Paul Cezanne)更開創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
印象派是現代繪畫的起點,它改變了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以明暗、透視等科學概念運用在藝術中,他們發現,傳統繪畫寫生在室內,主要依靠室內光在物體上產生柔和的明暗變化來畫對象。因此,印象派畫家肩負起重新研究光與色彩的關係,他們在室外寫生,很少回到畫室再整理,讓作品保持室外寫生的生動性。
印花壁紙都比這幅海景畫來的仔細
真實的大自然有不同面貌的表現方式,而這種表現自由的方式正是強調「感覺」。對於印象派畫家來說,新的感覺就是受當時個人主義發展所影響。尤其,十九世紀下半是一個講求科學實證的時代,印象派畫家深信「光」使得萬物在人的視覺裡顯現形狀,而且因為光千變萬化,因此萬物也跟著變化,而大自然更是無一刻是靜止的。因此,以「光」及「色」為表現重點的印象派畫家,常常帶著顏料及畫具到戶外寫生,依視覺的印象,將某一時刻的景象隨著光與大氣的影響而畫下來。
莫內無視於傳統藝術概念(構圖、題材、潤飾等),一生側重於光線和空氣的變幻,他的藝術作品記錄下來的,不是所見物體的本身,而是觀看的過程。為了追求光影的瞬息萬變,他的足跡遍佈法國,甚至遠赴挪威、威尼斯或倫敦。莫內在畫布上直接描繪自然,捕捉剎那的印象,將瞬間的美妙光影凝固在畫面上。他的世界裡彷彿沒有黑色,他在畫作一掃過去室內畫作的暗淡色澤,不但捕捉光與色彩的瞬間,也對光作了細膩詮譯。
為了捕捉稍縱即逝的時刻,畫家必須將變化的色彩迅速畫在畫布上,因此只能兼顧大局,無法照顧細節。這種不拘小節的繪畫手法在當時引起許多批評,無法獲准在巴黎沙龍展出。在1874年,一群印象派畫家舉辦了第一次聯展,此聯展畫作包括莫內的《印象.日出》畫。不過,此展覽卻引來一些嘲笑,如當時的藝評家路易勒法(Louis Leroy)於看完展覽後,刊登一篇「印象派畫家展覽會」報導,其中針對《印象.日出》,勒法提到「印象,我老早就猜到,我心裡思量,因為它給我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畫裡面必然有印象… 多麼放肆,在表現手法上有是多麼的自在!印花壁紙都要比這幅海景畫來的仔細!」雖然勒法把《印象.日出》嘲諷連壁紙都不如,卻也道出印象派捕捉瞬息光影的特質,而此畫派因此在後來延用了「印象派」一詞。
《印象.日出》主要描繪清晨時分充滿霧氣的法國哈弗港。當時初曉的日陽已升出水面,微微的橙光從藍黑色雲朵悄悄露了出來,並倒影在水波上,水上有三艘小艇,其中一艘僅能模糊的看出來,遠處左方則依稀可見煙囪。莫內表示,「他所提的理論是想告訴大家,畫家描繪的事物都是在不同情況下映照出的光的形象,這一來,傳統的藝術內涵,包括宗教的、文學的、哲理的、心性的、感情等,都被犧牲了,剩下的就是『物』與『眼』之間兩者相感應的光的色彩。」
莫內自畫像(Self-portrait in Beret)
1886,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55 x 46 cm)
試著忘卻眼前的一切,
不論它是一株樹,或是一片田野;
只要想像這兒是一個小方塊的藍色,
這兒是長方形的粉紅,這兒是長條紋的黃色,
並照你認為的去畫便是。
—莫內
莫內在1840年誕生於巴黎,不過他後來則是在哈弗(Le Havre)成長。他爸爸在哈弗經營香料店,莫內待在海邊的時間總是比學校來的長。學校對莫內來說,彷彿是牢獄,他常拿鉛筆以諷刺手法畫老師及學校。莫內自己就說過,「十五歲時,我已經是哈弗城裡有名的諷刺漫畫家。各地人士都向我求畫,應接不暇。」
後來,在布丹(Eugene Boudin)及瓊荊(Johann Barthold Jongkind)的指引下,莫內開始到戶外寫
生,並在1862年去巴黎的格雷赫畫室繪畫,在此畫室認識了許多畫家,彼此切磋,因此累積了不少經驗。
撐傘的女人
畫中人是莫內的妻子卡蜜兒及年幼的兒子。整幅畫使用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畫中,卡蜜兒佔了畫面大部份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心,而左側的兒子與陽傘和卡蜜兒構成一個三角形,形成平衡作用。
莫內不僅描繪光照射下的大自然景色,也觀察人在陽光下的變化。
莫內筆下常出現一個女人,那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卡蜜兒(Camille Doncieux)。卡蜜兒是莫內一生摯愛。莫內初識她時,他還是位無名窮小子,因此卡蜜兒常免費擔任他的模特兒。莫內及卡蜜兒兩人很快陷入熱戀,雖然莫內作品不受肯定,卡蜜兒家人也一直反對倆人交往,卡蜜兒卻始終支持莫內。
儘管家人反對,莫內與卡蜜兒兩人還是結婚了。1870年當普法戰爭爆發,莫內與卡蜜兒到倫敦避難,最後來到巴黎近郊阿讓特伊(Argenteuil)。莫內及卡蜜兒一家人在窮困中過了一段短暫卻幸福的日子。散步的卡蜜兒、花叢下的卡蜜兒、閱讀的卡蜜兒、照顧孩子的卡蜜兒… 莫內的光與影、明亮溫暖的色彩,大量描繪在這位模特兒身上。那是印象畫派大有進展的時期,幾次大型畫展,終於慢慢讓莫內的作品獲得人們喜愛。莫內在1875年畫《撐傘的女人》時,已經知道卡蜜兒生病了。畫中,卡蜜兒在風中轉過身來,白衣隨風飄起,彷彿隨時都要飛走一樣。莫內將光影與空氣流動揮灑地淋漓盡致,在飛揚的筆觸中,妻與子凝視莫內的眼神充滿穿透力量。
蒙梭公園
莫內很喜愛在蒙梭公園創作。在畫面中,他強調陽光賦予自然景物的影響,而不去留意形的描繪,因此公園中的一草一木顯出朦朧感覺。莫內在1876年春天在蒙梭公園共畫了三張不同視角的畫。這一張畫曾在1877年展出。此畫著重在一望無際的綠草坪及盛放的粉白櫻花樹。
在與卡蜜兒相扶相持的那段艱難日子,莫內不厭其煩的畫著卡蜜兒。如1866-1867年完成的《花園裡的女子》一畫,圖中三個女子就是卡蜜兒的正面坐姿、側面站姿及走動背影。這張畫表現出在陽光下樹葉與人的明暗變化,畫中前景用斜線表示黑暗部份,是得自浮世繪斜切角的構圖,以此加深畫作的空間感。
對印象派畫家來說,唯有在現場當下,才能完成那一刻的視覺印象。因此,無論畫布有多巨大,都一樣搬到現場作畫。莫內的《花園裡的女子》畫就有個小故事:這幅畫高達255公分,莫內因此在花園裡挖了一條淺溝,每當手伸不到畫布上半部,他就用滑輪把巨大畫布下降到淺溝內,讓自己可以順利作畫。
花園裡的女子(Women in the Garden)
橋下蓮花池塘
為了捕捉大自然的瞬間,莫內必須在短時間內作畫,而且如果遇到天氣轉變或惡化,只好作罷。莫內在1895年挪威之行,就告訴他的第二任妻子艾麗斯(Alice Hoschede)說,「積雪已開始融化了,我必須放棄這個很好的主題。此景已經試畫了三次,這次又必須放棄。因為屋頂的雪開始融化了。」
莫內在1880年代開始攜帶數張畫作,以同一個主題記錄天氣變化的萬變氛圍。在1892年,莫內在盧昂主教堂西側設立畫架,他分折光在不同時間或季節的改變。莫內為盧昂主教堂畫了總共三十張同樣題材、視角的畫。莫內說:「所有的一切都改變著,就連石頭也不例外。」3年後,莫內終於有機會在巴黎展出二十張不同畫法的《盧昂主教堂》畫作,因此受到當時許多藝術家的肯定。
盧昂主教堂
1890年莫內買下吉凡尼(Giverny)莊園,在此加蓋了畫室,並且美化花園。吉凡尼莊園對於莫內往後四十年的創作生涯及印象派聲望的建立關係密切,莫內知名的《麥草堆》系列、《白楊樹》系列、《盧昂主教堂》及《睡蓮》系列都是在此處的創作。
莫內請人在吉凡尼莊園南端的小塊地挖掘蓮花池。吉凡尼莊園是一個有樹、花、湖及橋的大花園,蓮花池內種植不同品種與色澤的睡蓮,並種植鳶尾花、柳樹及紫藤做為寫生題材。莫內晚年深受白內障之苦,無法外出寫作,只好在莊園裡作畫,並以池塘中的睡蓮做為創作主題,創作出一系列的《睡蓮》畫作。
一系列《睡蓮》作品是莫內晚年的偉大創作,他在1895年開始畫睡蓮,他寫信給朋友說,「我總選擇做不可能完成的事,池水、漂流的水草襯著水面背景,是多麼的吸引人!只是一旦將此效果移至畫布,則會叫人發瘋,而我總是在做這樣的事。」《睡蓮》畫作中,畫面上看不到莫內擅長的天空與白雲,畫面背景幾乎被垂柳或大片植物所取代。陽光不僅在睡蓮上有變化,在水草及水花上亦有不同,所有具體的物象變成模糊,夾著不同顏色的色塊中不僅有陽光,還有水中幻影的光。
莫內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十年共創作200餘件睡蓮,他的睡蓮創作遍及世界各大博物館,如巴黎瑪摩丹莫內博物館收藏許多畫作,包括13幅的睡蓮。巴黎橘園美術館也是欣賞莫內睡蓮的必訪博物館,其共收藏8幅睡蓮畫作,而且都是巨幅畫作,最寬達十七公尺。橘園美術館為了展示莫內畫作,特別以360度環繞全景來呈現畫作,欣賞莫內的睡蓮作品,讓遊客彷彿置身在蓮池內。
2008年莫內一幅《睡蓮》更以4092萬元英鎊(約24億元台幣)高價賣出,是當時最貴的20幅畫作之一。
睡蓮(Water Lilies)
昂蒂布之晨(Morning at Antibes)
經典名畫轉化在瓷品上,藝術永駐人心
座落於蔚藍海岸(Cote d’Azur)的昂蒂布(Antibes)是一個悠閒小鎮。耀眼的陽光、微微迎面而來的海風以及毫不黏膩的空氣,總是吸引許多人在此流連忘返。在1880年前後,莫內不斷尋找巴黎和諾曼地之外的地點,好在創作上能有不同面貌的突破。他聽從畫商保羅.杜蘭雷爾(Paul Durand-Ruel)的建議,於1888年的1月到4月停留在此處作畫。然而,面對地中海過於燦爛的陽光,卻讓莫內感到困惑與挫敗。他從昂蒂布寫給當時的女友,也是他未來的妻子愛麗絲.奧西德(Alice Hoschede)的信上說到:「這裡的風景非常美麗,
但是也非常難以下筆!我知道自己想畫什麼,但就是做不到。提筆時一個不小心,就會讓此地清澈的粉紅色與藍色風景,變成一團污泥。」儘管如此,另一名畫商西奧.梵谷(Theo Van Gogh),也就是畫家梵谷的弟弟,仍向他購買了此時期所完成的十幅畫作並安排展出,「昂蒂布之晨」(Morning at Antibes)正是其中之一,足見莫內對自我的要求之高。
FZ02527|晨 瓷瓶
法藍瓷與美國費城美術館合作,以精緻瓷藝重新二次設計《昂蒂布之晨》畫作,將畫中的光和色的關係詮釋在「晨」瓷品,美麗景致與地中海光線彷彿在瓷品上形成一幅畫。設計「晨」瓷品的設計師張譽瀛表示,由於他
曾在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居住過一段時間,所以當他看到莫內《昂蒂布之晨》畫作時,如同重見昂蒂布當地晨
曦的溫煦陽光灑落一地的美景,因此以細膩筆觸重現畫中海面的粼粼波光,將畫作轉化成360度的立體風景畫,讓收藏瓷品者可自瓷瓶每一個角度欣賞到印象派動人的光影。
法藍瓷設計師將陶瓷瓶身化作畫布,揣摩莫內畫作對人生的體悟與藝境,令人難以忘懷的晨光之景停留在瓷品
上,為歲月刻印著永恆不朽的註記。
日落的海景(Marine View with a Sunset)
1871年到1878年,莫內和家人一起在阿讓特伊(Argenteuil)居住。阿讓特伊當地景致有許多觀察水上
活動的機會,都讓莫內覺得這是作畫的好地點。居住在阿讓特伊的這段期間,莫內完成許多他生平重要畫作。
莫內在1875年完成此畫。在畫中,朦朧的船塢前,兩艘船沿著塞納河前行,依稀可見後方的城堡與紫色輪廓的教堂尖塔。大量的斜筆構成此畫作,前方河岸邊的粗筆劃,其中有好幾處甚至露出褐灰色的原始布料,沒有塗上任何色彩。莫內在前景以斷斷續續的暗綠色線條象徵蘆葦與矮樹,與遠方的天空以深淺不同的橙黃色與淺粉紅刻畫黃昏時分動人的景致形成對比,讓美的印記深深烙下。
參考資料:
‧莫內經典名作欣賞,典藏藝術雜誌編輯部,典藏藝術,4,民82.01
‧印象派畫家--莫內[Claude Monet],楊文敏,現代美術,47,民82.04
‧克羅德.莫內[Claude Monet]與印象派 -上,王哲雄,藝術家,36:2=213,民82.02
‧克羅德.莫內[Claude Monet]與印象派 -下,王哲雄,藝術家,36:3=214,民82.03
我已經是哈弗城有名的諷刺漫畫家
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1875,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00 x 81 cm
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
卡蜜兒,莫內一生的模特兒
Landscape:
The Parc Monceau
1876,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59.7 x 82.6 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1875,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255 × 205 cm)
法國巴黎奧塞博物館
(Bridge over a Pond of Water Lilies)
1899,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92.7 x 73.7 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所有的一切都改變,就連石頭也不例外
Rouen Cathedral: The Portal (Sunlight)
1894,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92.7 x 73.7 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我無可救藥地著迷於色彩 它是我的喜悅,我的痛苦 2>
1894,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30.2 x 200.7 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1888,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65.7 x 82.1cm)
美國費城美術館
以瓷表現莫內畫作的光與影
1875,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49.5 x 65.1 cm)
美國費城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