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文稿

00238

2024/4/19 - 聯合報

30年教改,迷途應知返



距民國八十三年那場風起雲湧的四一○教改大遊行,至今恰恰正好卅年。

「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四一○的四大訴求言猶在耳,而卅年一瞬,除了高中大學遍地開花,當年意欲將台灣教育從升學主義、粗廉主義與管理主義中解脫出來的四大訴求,如今看來不過是一場披著自由主義外衣的文化大革命。

縱使一直以來台灣科技與外銷產業強勁,對於台灣人才吸納與職位創造提供獨具一格的支撐力,然而,這都是經國先生引領一眾技術官僚們打下的江山舊業,當年他們是真真切切地熱愛國家,所以制定國策猶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而四一○後的台灣教改因政治干擾,偏離原本為國計深遠的初心,導致今天技職教育沒落、學位貶值嚴重,且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二○二二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台灣學生總體排名表現優異但落差巨大,已呈現教育M化現象。

除了寒門難再出貴子的階級固化,教改對於社會的反作用力還在於破壞文化建設,以至於師綱不振、人心不古、社會共識薄弱、思辨精神退化,君不見校園霸凌加劇、治安惡化嚴重、貪汙腐敗橫行,人民卻麻木無感,種種都是教改導致的遺患。再者,我們不能永遠靠著先人的餘蔭坐吃山空,遲早要為下一個卅年的國家發展,培養出能夠在AI時代開墾另一座枝繁葉茂新神山的青年世代。正值新內閣名單正式出線,我們期待能夠從進退失據的教改歧路中迷途知返,重新規畫出一套真正能夠為台灣計深遠的教育路徑。

其實,我一直不認同「減輕升學壓力」是教改的目的之一,本來「欲帶皇冠者,必承其重」,如果想要進入頂尖大學、成為菁英人才,難道不應該承受比別人更大的困難與付出?教改真正的目的不是減輕升學壓力,而是讓出身弱勢的孩子和出身優渥的孩子有著同樣的資源與機會;讓不擅應試學科的學子能夠適性發展、學有所長;讓基礎教育與通識教育夯實台灣文化建設,成為社會凝聚力、國家競爭力與文化創造力的源頭活水。

有鑑於目前少子化與用工荒現象日益嚴峻,政府與其補助那些乏人問津的私立大學,不如將精力放在落實技職證照與促進技職地位兩方面,如果技術證照的能見度與含金量提高,自然會產生良禽擇木而棲的選項轉移。同時,不只是小班小校,主事者們更應該權衡,回到過去聯考體制的簡單明瞭,加強公立學校的課業要求與資源優勢;因為一綱多本的繁冗錯亂,及上課簡單、下課補習的「快樂」教育,反而加重了弱勢家庭的學習負擔、加深了M型極化的失衡現象。

此外,宏觀的教育不是教出有文憑的人,而是教出有文化的人,尤其在未來的AI時代,人才的拚搏點將不再只是知識理論,人文情操與創造思考的素養教育,才是最難被機器所取代的人類特質。所以,曾經被教改棄若敝屣的文化資本,無論是四書五經還是詩詞歌賦,唯有重新成為新課綱的主流內容,讓孩子們在自己的一方學業技藝之外,堅守禮義廉恥的做人底線,欣賞琴棋書畫的生活陶冶,我們方能期待從校園中走出來的每個少年,都能各擅勝場、不負所愛。

作者: 陳立恆
法藍瓷總裁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Copyright © Franz Collec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