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文稿

000163

2017/12/22 - 聯合報

有了GCP,小島也可以變大國



十二月初,世界上最小的大國以色列又上了國際頭條。

起因源於美國川普總統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一事,引發全球輿論一片嘩然,聯合國安理會甚至為此召開會議,因為美國以外的四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與其他國家對此舉表示不解,同時擔憂中東局勢又將再惡化。

雖然這個決定牽扯美國境內各種遊說團體與軍火生意的利益博弈,可是卻再一次昭示以色列對於全球平衡的牽制之重,我認為這個面積只有台灣三分之二、人口不足千萬的沙漠小國,竟然足以調動一個世界霸權的國家機器,且和整體超過五十個國家及地區的十六億穆斯林人口分庭抗禮,絕非單靠其軍事、科技或是財富,而是它恪守經典卻與時俱進的文化力量在幕後整合協作這些形而下的硬實力。

日前統一前總裁林蒼生先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GCP的文章,他主張不要再以GDP為台灣國家發展的唯一指標,應該改以「文化生產毛額」(GCP, Gross Culture Product)來當台灣未來的努力方向,用中華文化的廣度與深度促使台灣社會在物質與精神的富足之間有個奇妙的平衡,在取得社會人心的平衡之外,領導者們也應學習文藝復興時代佛羅倫斯,運用政治謀略與人文藝術的軟實力周旋強權間,解決我們進退失據的尷尬地位,使台灣成為華人的文化中心後,方有機會順理成章地再站到國際舞台正中央。

吾深以為這GCP觀點恰巧呼應以色列的成功之處,兩千五百年來在亡國之殤裡,猶太民族有意識地以民族文化為紐帶,透過經典學習與傳統凝聚,始終維繫著散而不亡、一以貫之的民族精神,歷經了納粹浩劫後,更求諸精神信仰帶動世俗資源的文化力量,從而創造出人類文明史上唯一一次古國復興的奇蹟。

由於工作緣故,我和猶太人往來不少,也到訪過幾個以色列城市,看見他們在世故、精明與時而偏執外表下,大部分都懷揣著景仰人文的心情,無論是出生歐洲的科技人、長於美國的精算師,還是耕耘本土政治家,即使不完全熟悉,卻對於人文藝術,特別是猶太文化傳承千年的語言、歷史與哲學等形而上的非物質資本,抱有一種猶恐失之的尊敬珍惜,正是這種猶恐失之的尊敬珍惜,才使以色列成為GCP產值最高的國家之一,因為許多散布世界各地的政法、金融、媒體、科技等不同領域的猶太菁英們,本身可能是任何國籍,卻都願意為了猶太民族文化的凝聚與存續而斡旋奔走。

其實中華文化的儒道釋法、詩書禮樂的浩渺宏大,完全不遜於猶太民族的托拉、塔木德等思想體系,試想,假若沒有這廿多年來堪比文化大革命的「去中國化」暗流,在台灣腐蝕著社會根基,其實台灣早可成為華人世界的以色列,根本不需要活在眼下自欺欺人的顧影自憐裡。

在此呼籲執政者與台灣各界領袖們能起身倡議,著手善用中華文化的雄厚資本,一旦有了像猶太人一樣強大的GCP,蕞爾小島照樣可晉身大國,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 陳立恆
法藍瓷總裁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Copyright © Franz Collec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