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30
2015/6/28 - 聯合報
騙人的不是文創!
繼松菸BOT案的荒腔走板後,一部驚艷坎城的「聶隱娘」,再次激起台灣文創產業的千層浪。
誰也無法理解,一部改編自經典志怪的藝術電影,竟因沒有結合周邊土地開發或紀念品銷售,就被劃入「非文創」冷宮;無怪乎致力於台灣藝文與文創的人,都有被錯待愚弄的憤慨,甚至有文創是騙人的負氣之言。
究竟「文創」有沒有騙人?「文化創意」是不是一門產業?「文化」、「創意」與「產業」這三個領域的結合,對於台灣而言,是可寄百里之命的依托,還是鏡花水月的虛無?
對於每個問題,不同人心中存放著不同答案,但是誰又能否認聶隱娘這樣一篇原文不足兩千字的唐代傳奇,倘若沒有侯導的想像與琢磨,成功地將只有少數群體才能領略的玄幻短篇,轉化為大家都能欣賞的詩境影像,那麼直到今天,它依然只是一篇埋沒在數千年浩瀚文海中的寥寥字語。
在我看來,台灣文創才是一直被欺騙的受害者,多少年來信誓旦旦要發展文創的口號政見背後,先是歷屆教改縱容各路神魔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殘折磨著它那塊屬於中華文化的精神血肉,後來好不容易俛拾仰取地積累了一批如侯導之輩「有文化的創意人」,但能夠站在國家或地方政府格局的制高點上的主事者們,卻一直沒有尋求「懂文創的產業人」或「懂產業的文創人」的加入。
不但不仿效當年扶植科學園區的魄力、效率與動員,一面挽救文化資本的土石流現狀,一面為文創與產業搭橋鋪路,卻反而任由台灣文創變成聶隱娘一樣身影寂寥的孤獨劍客。孰不知我們的對手,諸如好萊塢、迪士尼、日潮、韓流、歐風,再加上越來越強勢的對岸綜藝與戲劇,都是像哈利波特一樣,來自整個魔法世界的群策之力,結果造成台灣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地生活在別人文創軟實力的包圍之中而猶不自知。
所以說,任何表示台灣不需要文創的人,才是真正的欺名盜世。
假使我們希望某一項台灣文創能夠走出島嶼,達到像梵谷、莫札特、迪士尼、哈利波特等等國際文創典範一樣具有抬升一國GDP的產業拉力,這項文創必須要配備跨行、跨業、跨界與跨國的整合接口;而我們總是忘了大部分文創產品並不會自帶這個整合接口,它們需要有配套政策、專業人員以及社會資源去打通文創產業化的任督二脈。
相較於社會氛圍傾向用減法或零和概念去處理文創問題,我認為處理文創問題應該從加法與整合的方向著手,是而今年在瀋陽演講時,我提出了「文化創意+」的概念,倡議文化創意應該藉由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以產業文創化的別樣姿態,坐收文化傳播及產業加值的雙效之利;不料最近對岸在眾多場合與平台上都開始蜂擁出現關於「文化創意+」的種種理論與實踐,他們在文創發展上的追趕速度與認真態度,不由得令我心生敬意。
究竟「文創」是不是騙人玩意?「文化創意」是不是一門產業?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用文創產業大賺外匯與抬升GDP的當下,我們可以選擇繼續和這些莫須有的問題糾結,也可以選擇正視文創力量的無遠弗屆,從個人、家庭、社團、企業等等不同的角度,一起珍惜文化、尊重創意、搭接產業,為比竇娥還冤的台灣文創產業洗雪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