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文稿

000116

2014/10/27 - 聯合報

創新-台灣與以色列的咫尺天涯

創新-台灣與以色列的咫尺天涯

經由以色列駐台代表的轉介,遠道來台做教學研究的以色列化學教授Ehud Keinan,向我提出做一場專訪的邀請,他笑稱這是他想要轉行做專業作家的起點,除了專訪之外,他還希望我能推薦其他幾位同樣值得被世界認識的台灣創業家與企業家。

原來,他想寫一本關於台灣創新與創業的專書。

他來自以色列,一個號稱世界級的創意之國,有人說,那裡的土地上流淌的不是奶和蜜,而是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雖然戰火頻仍又市場狹小,卻還是吸引了微軟、Google等世界一流企業在此設置研發中心,這樣一名從砂礫、爭議與磨難的創新國度中走出來的傑出人才,和台灣產業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如此驚艷於台灣產業與人才的創新能力,覺得台以之間應該互為攻錯,我欣喜之餘,除了和他分享我的創業故事,我也好奇於他的觀點與思路,希望透過他來了解以色列的創新精神。。

教授形容以色列人的創新渴望,受到民族歷史、宗教信仰與自然環境的影響,時常澎湃洶湧一如脫韁野馬,往往甚至需要旁人在後面適時攔阻一把,才不會太過狂妄失速,他的豪語可不是夸夸其談,根據統計,以國平均不到兩千人,就有一個人創業成功,而且每年在世界經濟論壇(WEF)關於全球競爭力的發佈中,以色列國民擁有專利權比例總是傲視全球,然而,如果僅憑這些資料數字,台灣的創新精神也不遑多讓,單以台灣中小、微型企業雇主數目佔總人口的比率,我想絕對是兩千分之一的好幾倍,再者,同樣以科技為國家產業主軸的台灣,我們的專利總數也一直名列世界前茅。

弔詭的是,如果任何人以為台灣與以色列非常相近,顯然太過樂觀,以色列除了是全球頂尖企業的研發重點基地,其人均GDP超越台灣達一萬美元之譜,而且能在美國上市集資的企業總數更使我們忘塵莫及,所以說,台以之間的主觀距離其實相當遙遠,那麼,究竟是哪一個毫釐的差錯,讓台以之間的創新精神有著如此失之千里的咫尺天涯。

教授某種程度上回應了我的疑惑,他也發現台以之間的創新精神不大相同,他認為台灣偏向製造,而以色列則著重研發,我卻認為台以之間存在著追求「創新」的本質差異,台灣長期以來不乏自力更生、滿足內需與外銷的創業意願,但嚴重欠缺影響世界、吸引外資的創新視野,以專利權為例,以色列多屬於具有開拓性的核心專利,而台灣多屬於防守型的應用專利,因為以色列人為了國家民族的生存而創新,我們則是為了個人前途或企業發展而創新。

雖然同為兩個政治環境特殊,內部也都不團結的蕞爾小國,他們因為民族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可以擁有前仆後繼的頂尖人士為其國家貢獻熱血與才華,如同Keinan教授雖然在化學領域地位卓越,卻還是願意放下身家性命三赴沙場、對抗外侮甚至受傷仍不悔,而我們的社會最近好像充斥著只為個人逐利、不顧國家名譽以及他人死活的「黑心油」式的「技術創新」。

於是在Keinan大讚台灣人情溫暖的談笑風生之間,我不由得平添一種咫尺天涯的愴然心涼。

作者: 陳立恆
法藍瓷總裁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Copyright © Franz Collec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