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12
2014/4/21 - 經濟日報
因為夠生活,所以好文創
因為夠生活,所以好文創
我一直認為,文創就是生活,只是以一種「慶有餘」的生活方式呈現,和論語所說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道理相通,固然天地有大美,但人們總是在生活無虞之後,才有閒情逸致來玩賞身邊的萬物造化,所以我過去的營銷開發方向,多半放眼在歐美日等已開發市場,而2008年的那波金融海嘯,徹底顛覆了這個行之有年的思維模式,除了讓我看到華爾街的為富不仁以及資本主義的瑕瑜互見,更讓我重新體認了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古老教訓,因為這些已開發市場在重創之後,一直復甦不如預期,相信包括我的企業在內,大部份主攻「富而後好禮」這個客群的文創業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畢竟,文創產業需要創意,也需要市場。
那些成長快速的新興市場自然成為我們探求產業新活水的必然選項,然而,當真正步入這些新興市場,卻發現我們的文創產品竟然面對著比起歐美日等成熟市場更高大的文化門檻,為了跨越這些市場的文化門檻,我們必須學習使用新的創意角度,去深入、解構、再建構當地的生活。
道理看似簡單,實際操作卻很複雜,以大陸市場為例,早在許多年之前,它就已經是國際文創業者的逐鹿之地,台灣雖然有同文同種的初級優勢,相比於世界上其它已成氣候的競爭對手,我們業者普遍規模較小、資格較淺,而且內地的商業環境尚受到眾多宏觀參數的影響,整體論之,並不是一個容易立足的文創市場,再者,近幾年來,我也認為應該將視野拓展到中東、南美、印度、東南亞等其它具有潛質的經濟區塊上,但不可否認地,我們對於這些地方的生活方式認知更形有限,可預期的風險就更為艱鉅。
事非經過不知難,正是由於親身的經驗,我才發現以台灣文創多是中小、甚至微型企業而言,能夠憑一己之單力,從不同市場的萬千變化裡做到「我來、我見、我征服」,豈是一個難字了得。
於是乎,上個月我受邀參加總統府一場關於產業創新的國是諮詢時,便藉此機會向政府建言,既然之前研議文創法時,曾提出設立文創研究院一事未果,還不如將其經費與編制用來成立一個「文化創新生活實驗平台」,在構想中,我希望這是一個由經濟部或是行政院跨部會主導的獨立機構,完全從市場與產業的角度,歸納研究數個主要經濟體的生活模式,幫助台灣文創業者,甚至於其他產業業者便於取得這些目標市場的生活資訊,即時掌握不同的市場導向,扶植產業的同時,也培養具有文化服務力的管理人才,讓台灣的創新與創意,可以透過有效的傳遞轉換,與不同市場的生活方式產生共鳴與火花,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兼具創業與創價效益的好文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