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07
2014/4/21 - 聯合報
產業文創化,台灣未來的雙全法
「多情曾慮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第六世達賴拉嘛倉央嘉措這一首曾翻譯成多國語言、傳唱逾百年的情詩,完全就是近來台灣各界對於兩岸服貿的恐懼與期待的最佳寫照,如何能夠求得一個兩全其美,一方面弭平服貿可能帶來引狼入室之無窮後患的疑慮,一方面又可以落實服貿為台灣產業擴大市場、提升競爭力的承諾,我想即使活佛再世,亦難從此次僵局裡開釋出一條不負正反兩造的雙全法門。
整合經濟與保護主義的拉鋸,就是一場博弈藝術,必須在「捨」與「得」、「進」與「退」之間做出經過精算推演的選擇,才能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成為最後的贏家,而台灣之於服貿,乃至於對其他國際經貿協定的賽局中,過去幾年,在朝野間「不捨不得」又「不進不退」的延宕裡,早已喪失了制敵機先,無論此次服貿前途幾何,台灣在國際競爭中節節落後恐怕是不爭的事實。
上月底,正值服貿爭議全面引爆的風口浪尖,歐洲議會友台小組副主席克雷索-多弗勒(Wolfgang Kreissl-Dörfler),和另一位專攻國際貿易的歐洲議員馬丁(David Martin)應邀來台訪問,由於我去年參加工商協進會的歐洲經貿訪問團時,結識了克雷索-多弗勒,他對於我們將陶瓷這項傳統產業文創化與國際化的成果印象深刻,特別在官定行程之外,前來我的公司參觀,甚至想替我們和歐洲代理商牽線,並承諾會關注推動台灣文創產品進口歐洲的各項優惠減免。
對於國際友人誠意十足的熱心相待,給了我一個靈感,「產業文創化」將是台灣當前勢在必行的努力方向,畢竟,世界上任何一個經貿協定的存在意義,不外乎讓參與國家可以從一個較為透明開放的平台上極大化自身的競爭籌碼,即使台灣缺少這樣的發揮平台,我們還是可以從競爭本質出發,藉由「產業文創化」的同中求異,加強磨礪我們產業及產品的多元性與優異性,以爭取更大的市場與更多的商機,創造台灣製造或是台灣設計的不可取代性,從而扭轉台灣經濟內憂外患的現狀。
「產業文創化」不是昨天才喊出的口號,但是除了幾個零星案例,台灣整體的「產業文創化」還是停留在口號的階段,我們在將文化創意推及至科技、製造、服務及傳產等其他產業的施行一直欠缺全面性的深耕廣耘,其實,「文創化」不若想像中的狹隘,所謂文創,不一定要侷限在音樂、詩詞、繪畫等有形的文化呈現,在我的經驗裡,文創就是將「人文」,也就是人的價值極大化的過程,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有了亙古人間的解構建構,我們才創造出這個繽紛多變的大千世界,同樣的,灌注因人而異的觸感、元素與思維,推及到齊整劃一的工業製造或是設計前線,就可以從細微的差異性,放大成一個觸動人心、甚至改變市場生態的成功作品,而唯有創造出這樣的作品,才是讓台灣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無論有沒有區域整合經濟的加持,永遠立於不敗的雙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