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文稿

000102

2013/11/30 - 經濟日報

自省‧務實‧明天的MIT



大家應該很難想像,今天代表精湛工藝與嚴謹品質的「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字樣,也曾經是仿冒與劣貨的代名詞。

在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一八八七年,他們頒布了一項商品標章法令(Merchandise Marks Act 1887),規定所有外國商品都必須標示其原產國家。該法令的立意其實是抵制德國製造的商品,因彼時英國工業革命起步較早,生產製造等各方面發展皆領先,對於也在朝向製造外銷大國之路努力邁進的德國商品,不只嗤之以鼻,更不滿眾多德國貨假充英國貨魚目混珠,創制出可能是世上最早打擊仿冒的法令,也催生後來通用的標誌。

然而,帶著歧視與防堵意味的「德國製造」字樣,並沒有讓德國產業被汙名化,其企業秉持著日耳曼人勇於自省、務實操作的堅毅精神,在其後十數年間,繞過了削價競爭的陷阱,反而從工藝與品質上,正面回擊英國市場的輕慢排擠。廿世紀時,「德國製造」已成了卓越與信任的代名詞,直到今天,「德國製造」招牌依舊燦爛奪目。

一八八七年的「德國製造」,不啻為當前MIT的他山之石,因無論是「台灣製造」,還是「台灣品牌」,都來到了一個世紀前「德國製造」面臨的危機點。當我們在全球競爭中苦苦掙扎,努力爭取轉型時,卻驚見自創的3C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接連受挫,更不用說那些貼著標榜「安全健康、值得信賴」的MIT微笑標章,卻可能是黑心商品四處流竄。

誠然,這些都是對我們經濟前景,以及全民信心的重大打擊,即便如此,我還是願意相信「台灣製造」具備同樣的機會與能耐,將來可以和「德國製造」一起立於同樣的高度上笑看國際競爭。畢竟我們也曾積累了諸如腳踏車、晶圓代工、精密機械、遊艇設計、餐飲服務等,足以與世界爭鋒的成功經驗,但這不是一條一步登天的平坦康莊。台灣是否能由這場危機中轉敗為功,端賴我們的企業與民眾,是否有足夠的魄力與勇氣,走出成本數字的迷思,貫徹自我反省與務實發展的根本覺悟。

我們理當自省,過去數十年的產業經驗裡,台灣大部分的企業過於習慣將成本考量放在品質追求的前面,以至於台灣產品的總體競爭力,都在一切便宜行事的妥協中載浮載沉;但是,成本控制與削價競爭,並沒有將台灣經濟帶領到一個落英繽紛的應許福地。所以更應當務實,不再盲目跟從、短視近利,或是譁眾取寵,必須回歸每個企業的本質強項,著重產品與策略上知行合一的研發、整合與傳承,時時謹記「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為最高行事原則。

因為唯有百尺竿頭的穩健品質與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才能讓MIT在廿一世紀的全球競爭裡,看見一個鳶飛魚躍、天空海闊的明天。

作者: 陳立恆
法藍瓷總裁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Copyright © Franz Collec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