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89
2012/11/15 - 聯合報
再大,也大不過文化
對岸一場十八大,處處驚濤駭浪,風瀟雨晦裡成形的中國第五代領導班子,面對的不是2002年胡錦濤接班時的晴空萬里,而是處在全球低迷景氣中,一個需要改變,也正在改變中的中國,姑且不談外患,就目前已經浮上檯面的內憂為例,諸如成長趨緩、貧富對立、權力貪腐、黨內分歧、社會矛盾等等,樁樁件件都是動搖國本的大事,隨便一個擦槍走火,皆足以讓新上任的習李體制舉步維艱。
然以吾人之觀察,習近平要治理的中國,國事蜩螗裡最大的難題,不是政治,也不是經濟,而是對岸最為敏感,永遠避重就輕的文化。
十八大之前,中共黨章「去馬列毛」的傳言甚囂塵上,我相信,那不只是政治鬥爭的權謀,也是國家發展的考量,從胡溫主導的十二五計畫,我們可以看出中共領導階層已然肯定了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也展現出讓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決心,但是文化講究根源,號稱以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中華文化,其真實面目令外人難以參透,畢竟馬列毛曾經將中華傳統文化連根刨起,過去的反孔,到今天的揚孔,兩者之間重修舊好的關聯論述始終撲朔迷離,再者,所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何以演繹成今天這個巨型資本主義機器,他們的對外說辭也莫衷一是,於是,打著這樣模糊旗幟的文化工程如何說服世人,拓展到國際優勢文化的制高點,應該才是中國下一個十年的待展宏圖。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動向,同樣直接影響著未來中國經濟改革的成敗,「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春秋第一相管仲的富民在先理論,正是中共二十多年來身體力行的治國金律,相信也是未來習李體制的重中之重,只是當世界工廠的光環逐漸黯淡,努力從製造代工大國,轉型到服務貿易、甚至是文創品牌大國的過程裡,維繫著十四億人口團結和諧的富民路線,勢必將另闢蹊徑,走向活化文化資本為主的新經濟。
雖然中國的文化意識顯著抬頭,各路創意人馬亦聲勢浩大,但中國的文創事業還是打不破獨尊內銷的格局,其實這個現象不僅限於大陸,兩岸三地的華語文化人似乎多少都帶有這樣的傾向,幾千年來孤芳自賞的大國心態深植血脈,彷彿一道無形的玻璃長城,阻隔了中華文化的輸出,好比這兩年華語電視電影崛起,以鳳凰之姿,橫掃華人市場,卻怎樣也飛不過這道長城,反觀英國的哈利波特,或是韓國的騎馬舞,無論型態國籍,都輕鬆踏平了全球市場的崇山峻嶺,其中的關鍵,在於他們掌握了可以和世界主流平行溝通的語彙與價值觀,除了「自娛」的風格內涵,也俱備了「娛人」的文化融合度,於焉發揮出超越疆界的文化影響力,假若中華文化仍舊不思融合度與影響力,自我侷限在入不可守、出不可攻的被動地位,長此以往,又奢談甚麼天下抱負。
胡溫十年,中國賺足了雄厚政治與經濟資本,開啟了大國崛起的新時代,但崛起之後,是青雲直上,還是腳高步低,不是取決於政治經濟,而是攸關國家根本的文化高度,是而在接下來的習李十年,沒有比文化更大的問題,至於他們有沒有突破現狀的智勇氣魄,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