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67
2009/3/23 - 經濟日報
文化 另一種國力的表現
當來勢洶洶的安利直銷團旋風一樣席捲台灣,所到之處都激起不同程度的波瀾。
國人在大陸客商機還沒完全掌握的情形下,倒是先展現了品質參差的觀光內容和進退
失據的待客之道,也讓人發現各界針鋒相對的背後,那一腔微妙難言的心情寫照。
其實,近幾年的台灣正站在一個信心危機的鋼索上,出口的下滑、科技業的凋零,體壇的寥落、對岸的蓬勃超前,每一個現象都在破壞著台灣人過去辛苦建立的信
心基礎。以產業人的角度,我認為這樣的衝擊未嘗不是一個契機,讓台灣上下重新認
真思考,扳回下一城的籌碼在哪裡,並且即刻付諸行動,而不是徘徊在過去的成功裡
顧影自憐。
我在受邀參與第四次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會議時,即提出台灣本身是島國,為避免被邊緣化的危機,須改以宏觀長遠的眼光來強化台灣的國家定位與擴大經營版圖。一般國家以增進四種實力來達到此目標:軍事、政治、經濟還有文化,而以台灣的情形來說,政治、軍事都是不符合現實的考量。從台灣過去的經驗顯示,如果只是發展沒有內容、沒有創意的代工型產業,永遠是為人作嫁的被動角色,這樣的經濟實力相對脆弱也難長久,所以結合文化內容的產業經濟其實是最適合台灣的登龍之道。
要重建國人整體信心,發展有內容、有創意的新興產業,在產業的努力之外,政府也應從成立「亞太文創產業運籌中心」或是「華語文化圈」之儔的制高點起步。依照知名政治學家杭亭頓的分析,中國、台灣、韓國、新加坡、越南以及一些有華僑群聚的東南亞地區,都可被劃在「中國文明」(儒學文明)的影響範圍之內。這意謂著華語概念可以很容易觸及將近四分之一的全球市場,倘若將所有﹁華文區域﹂都納為我們的文化腹地,並不是揚棄台灣的主權意識,相反的,我們是在建立台灣在世界上的文化戰略地位。
雖然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沒有廣袤的國家領土,但並不妨礙我們成為一個強
國,文化藝術也是源源不絕的可用資源。華語腹地當然是我們創業的起點,一旦建立
起唯有台灣才是中華文化正統繼承者、應用者與整合者的權威身分,豎立起一個高門
檻的文創產業市場區隔,即能廣納百川、四海來歸,衝開孤立無援的島國經濟。
但在登高一呼之前,也必須要正視我們的文創產品在的文化流通性明顯不足的事
實。台灣乃至於華語圈的文創產業發展,常常無法掌握國際市場的需求,例如台灣大
賣的《海角七號》卻感動不了全世界。國際化不僅是說英語或是盲目西化,而是在傳
統精神與在地元素裡,尋找與普世價值合而不同的切入點。從切入點開始,讓外人走
進來,讓台灣走出去。
有別於贊助科技產業的買機器、蓋廠房,國家欲扶植文創產業,應將財源投資在
舉辦大規模且有主題的國際活動。例如引領華語圈文化輿論潮流的華人論壇或華人品
牌精品獎,台灣貿協以及駐外單位都應賦以權責,加入替Made In Taiwan的品牌開拓
通路的工作行列。在國際市場一級戰區,例如巴黎大皇宮等處,舉辦﹁台灣文化創意
展﹂,讓全世界的人一起體驗台灣文化精品,一面打響知名度也一面調整商品開發的
角度。在地方上,則是選擇有觀光特色的區域,結合傳統節慶內容與氛圍,強化深度與號召力以吸引國際旅客。
有了文化戰略地位,加上多元活動加持,文化也可以成為台灣走過信心危機、躋
身世界強國的力量泉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