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61
2009/2/11 - 聯合報企業名人堂
文創未來-從梅蘭芳說起
家裡一位老前輩,曾對我說過一段往事。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冒著違犯軍纪的風險,典當了身上的配槍和僅有的碎金,為了就是買一張梅蘭芳罷演多年後,重新登台的「遊園驚夢」戲票。聽著台上蕩氣迴腸的「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位年屆而立,戰場上殺敵無悔的豪邁軍人,坐在一片漆黑的台下,雖甘之如飴,一時之間,卻又觸景生情,百感交集。
在戰火連天,民不聊生,人間如煉獄的苦難年代,梅蘭芳的流麗婉轉一如三月春雨,潤澤了眾多沉痛抑鬱的平凡生命,這就是藝術的偉大之處,超越當下卻又感同身受。
想起這段往事,是因為年前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成了華語電影圈的熱門話題,雖然只是一部電影,能否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傳統戲曲力挽狂瀾,還是一個問號,從另換一個角度看來,若能夠喚起世人對於這位中國首屈一指的世界級戲劇表演藝術家的懷念,便已是一項壯舉了。我沒親眼看過梅蘭芳的現場表演,但我可以想像他獨步梨園的身段唱腔,神采奪目,餘音繞樑,迴旋不絕於耳的舞台效果,應該不會比動輒上百人的大河之舞來得遜色,不然也無法在經濟大蕭條的三十年代,還遠赴美、日等地公演,得到了空前的讚譽。
可惜的是,這樣風華絕代的戲曲,還是走不出中國文化的窘境,諸如書畫、紡絲、製茶、作瓷、印刷、醫藥等等,無論其影響力多麼深遠,由於缺乏規模性的資源投入及系統性的培育經營,隨著物換星移,或是遺忘在陰暗的歷史角落,或是被其他文明發揚光大,而納入別人的知識領域之內。於是乎,華人的驕傲,都成為過去式,而缺乏未來式。
當年以梅蘭芳為首的「梅黨」,在我的心目中,早已具有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雛型及抱負,他們講究創新,敏銳地感知觀眾的喜好,抓得住時代的脈動,饒富國際行銷的概念。如果不是戰爭當道、文革大環境的摧折使然,今天說不定也可以將傳統戲曲賦予新生(a novel culture),發展成另一個太陽馬戲團。而梅氏的創新,讓我對文創產業及整體社會產生思考;所謂的「文化創意」,不是在空中樓閣上再建一層樓,而是腳踏實地的耕耘與生根,必須先做好文化的育成,以深厚的文藝原創力作為滋養創新的沃土,反觀時下諸多創意人,在文化藝術方面缺少蹲馬歩的功夫,也不願認真探求固有的文化遺產,以為只要有希奇古怪的想法,就可以實現揚名立萬的文創美夢,渾然不覺自己的天真。
無論是知識領域的概念,還是創意沃土的培育,歸根結底都應從文化資本的累積做起,形成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的人文培養機制。以梅蘭芳為例,他在音樂、舞蹈之外,也是工於繪畫、書法、古玩的風雅大家,正是多年功夫與藝術積累有成,方能結合天賦的音韻與外貌,造就他在舞台上的行雲流水。台灣的文創產業也需要這樣體悟與努力,否則我們頂多成為一個空有扮相的尋常花旦,怎麼也登不上世界舞台,成為硬挑大樑的「角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