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59
2008/12/18 - 聯合報企業名人堂
文化是器 普民為用
「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用不具,則田疇荒,穀不殖,用力鮮,功自半。器便與不便,其功相什而倍也。」 ---鹽鐵論‧水旱。
這是西漢時期一段支持鹽鐵民營化的答辯,出自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關於國家經濟政策的公開辯論的紀錄「鹽鐵論」,其中御史大夫與賢良文學之間,探究利國安民的爭鋒相對、旁徵博引,在兩千年後的今天讀來依舊令人撫卷稱奇、耳鼓共鳴。
農業與鐵器之於西漢,猶如商業與文化之於我輩,且看當前的全球經濟一片淒惶,汽車、電腦、消費電器等產業都有窮途末路之衰微。善用文化資本,不至窮竭地力、破壞生態的文化創意產業於焉崛起,或可成為未來國際市場上的新興產業,為世界的前景點亮一盞明燈。君不見,近年來世界各國不約而同的將文創產業列入國家發展的重點項目,依余人之見,二十一世紀應該是:「商,天下之大業也,文化,民之大用也。」的時代。
而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為世上唯一淵遠流長、不曾中綴的千年文明,中華古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台灣得到了妥善的延續,文創產業有如新開發的油田金礦,如何開採挖掘,使相關業者得以「用力少而得作多」,既鞏固國本,又不與民爭利,將文化轉換成可創造經濟價值的資本,其實端賴政府貫徹「器用便利」的推廣,除了有計畫的鼓勵及投資國家軟實力的發展之外,為普羅大眾廣開利用公共文化資源的方便之門,也是落實文化立國的一條坦途。
舉例來說,政府自二OO二年起大力推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旨在促進文化產業資訊升級,確保台灣學術發展之優勢,計畫本身不可不謂立意高遠,可是「典藏」與「研究」僅是守勢,要攻守並用,才能克敵致勝,故在守衛文化的同時,也要能夠邁進國際市場,攻取新的疆域,讓中華民族的美好文化得以在相異的歷史時空裡發芽重生。
以故宮為首的國家級博物館的典藏計畫,自實施以來,所展現的成效國人有目共睹。但從產業培養的角度看來,現階段的文創產業多半屬於工作室或是微型企業的規模型態,財力不足、獲利不穩且風險偏高,在將文化典藏商品化之時,付出一筆可能會提高商品成本3%到17%的權利金,對於眾多創意人造成心餘力絀的局面,特別是在景氣低迷的時期,不少卓越的創意可能從此胎死腹中。個人建議應大幅降低國人使用文化資源的門檻,讓有夢的人逐夢踏實,一旦出現傑出的設計或專案,博物館和美術館等相關機構也應適時以品牌授權、協助推廣等方式直接參與加持,再用市場自由競爭決定勝負,如此「百姓各得其便,而上無事焉」。
國家機構的開源決心值得支持,但是文化資源本質不應該是國庫的生財工具,理當開放給全民,行物盡其用之道,等到個人或企業將這些資源轉變為財富,一則為國家文化宣傳,二則政府可藉財稅等收入達到更高一層的開源目的,何樂而不為?所謂享民而後富國,不亦德政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