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34
2007/8/22 - 經濟日報
談創意》培養明天的競爭力
「解釋休謨在《道德原理探究》中,一段關於『正義』的論述。」
「欲望是否可以在現實中獲得滿足?」
「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較意義為何?」
這些不是某個哲學講座的專題討論的題目,而是今年所有法國理工組的大學考生的哲學考試題目。他們必須在四個小時之內,選擇其中一道題目,做一篇三到五頁左右、結構完整、思路清晰的哲學論說文。不只是理工科的學生,文科、商科的學生也同樣地被要求,在高中階段要經過每周數小時的哲學洗禮,然後在考場上證明自己的學習成果後,才有資格成為一個大學生。
這是繼前陣子喧騰一時的「18分事件」,另一個令我心驚的資訊。就在台灣的考生幾乎只要有參加考試就可以進入大學的同時,法國的教育決策者斬釘截鐵的認定,每一個要念大學的青年,應該要有對於任一哲學議題進行邏輯思辯的能力。這樣的認定很簡單,因為大學教育不是普及教育,它是屬於學術的、屬於思想的、屬於鑽研的;要有人文知性的素養,也要有嚴謹的邏輯訓練。
在「人才」素質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的前提下,相信許多人都會和我一樣懷疑,一個大學生聯考總分可以不滿20分的國家,要怎麼能夠和一個學生還沒進大學就會邏輯思辯的國家競爭?
無可諱言,我們的中小學教育長期缺乏像法國聯考一類的思辯問題的教育訓練,也就是說對學生在創新、發明、邏輯和思考方面的培育相對不足。義大利駐台代表安綺麗女士(Maria Assunta Accili Sabbatini)就曾和我提到過,義大利的教育傾向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方式,教師的角色在於啟發學生對於教材的吸收,學生可以挑戰權威的學術論點,從中發展自身推理、演繹與創造的能力。
反觀台灣,在一切以分數為導向、學生好壞以分數來「量化」而沒有「質化」的學習環境裡,學生習慣於僵化而單一的標準答案,觀察能力與學習方法自然失去彈性。這和目前企業界普遍對於員工要有獨立思考、觀察分析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創意等期望有著相當大的落差。由於筆者時常受邀到各大專院校做演講與交流,並和現在的大學生面對面切磋,分享我的人生經驗的同時,也藉由這樣的機會,一面幫助他們了解市場的需求與企業的運作,一面鼓勵他們在殿堂的知識之外,要自我培養有創意的思考與人文關懷的能力。
但是最近當我面對這一張張年輕有朝氣的的臉龐時,不由得開始覺得擔心,擔心目前這種齊頭式平等的高等教育,不只製造出一大堆有文憑、沒有頭路的大學生,還可能扼殺了一群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社會主流價值的壓制下,埋沒了自身真正才華的年輕學子。孰不知人才的錯置,正是國家競爭力的一大殺手,因為最大的社會資源浪費,不是讓一個沒程度的大學生,和有程度的大學生花掉一樣多的教育成本,而是這個沒程度的大學生,原本可能是一個充滿潛力的運動健將或製圖高手,只是在浮濫的大學招生制度下,走上了一條不能發揮所長的冤枉路。
其實「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已漸成過去,未來是一個「術業有專攻」的社會,自我人生的定位,不是拿到一張大學文憑就可以找到,而是要衡量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找到一個最能發揮的空間。我很喜歡舉一個例子,我們法藍瓷幾位出色的設計師,都是國內職校美工科畢業的學生,憑著本身的才華,在他們有興趣的領域裡孜孜不倦地努力經年。如今,他們設計的產品不只行銷全世界,在市場上廣受好評,還得到多項國際獎項的肯定。他們沒有大學文憑的光環,卻有著海闊天空的世界。
一個18歲的青少年,無論理不理解休謨在《道德原理探究》中正義的含意,都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中堅份子。一個有遠見的教育體系,應該一方面嚴格篩選適合進入高等教育的學生,進行紮實的學術培育,另一方面則是適時適性的培訓另有所長或是未能進入高等教育的孩子。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優化台灣下一代的整體素質,才能期待台灣明天的競爭力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和別人一較長短!
<作者 : 文化創意產業協會 理事長 / 法藍瓷 總裁暨創意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