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21
2007/1/31 - 經濟日報
役物,非役於物
最近紐約時報一篇討論「延緩老化」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已過知天命之年,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些延緩老化的花招真是有些「詭異」。文章提到美國養老院現在正風行推動大腦健康計劃(Brain Health Program),在養老院裡建置電腦室,鼓勵老年人多多利用電腦玩特別設計的「防痴呆遊戲」,內容包括算數、拼字遊戲等,據說每天花一點時間玩這些遊戲鍛鍊大腦,就可以防止失憶症或老年癡呆症的發生,進而增加對生活的控制能力。實驗結果還沒有經過科學證實,但已有不少人深信不疑。雖然說「科技」的發明對提昇現代人類物質生活貢獻良多,但是否真的能如此神通廣大到一併提昇人類精神生活的品質,那可就值得仔細想想了。
當人類文明進展遇到困難時,往往回頭到歷史裡尋找答案,尤其,當硬梆梆的「科學思想」行不通的時候,更應該到多元包容的「文化思想」裡尋找解答。因應目前大陸因經濟快速起飛而引發的種種問題,前陣子大陸媒體上就正沸沸洋洋的討論起「中國是否該有一場文藝復興」的問題,在網路上得到熱烈的迴響,各種觀點迸生而出,其中幾個主要的觀點包括要「宏揚個體本位價值」,這也是歐洲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帶來的最大成就,人們從此逐步脫離權威,開啟獨立思考的信心,從而造就後來多采多姿的現代文明發展。
還有就是要「復興古典文化中符合普世價值的要素」,以使華人文化與世界文化接軌,並透過深刻的吸收轉化,甚至可補充現在主流價值缺憾之處,例如以萬物和諧共生的觀點,省思目前人類掠奪地球資源的現象等。最後還必須以生動的藝術形式,將古老文明的智慧傳播給大眾,因為「學術是為同行的,藝術卻是為公眾的」、「沒有文藝,哲學觀念是無法變成大眾所認可、接受的價值觀」,透過藝文形式承載文明智慧,融入一般人的生活。
華人積累千年的文明智慧,對現代人類的文明發展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只是必須去蕪存菁,並以生動的形式傳播給大眾,目前大陸上也有許多熱心藝文活動的人士體認到此重要性,並且身體力行。例如我的一位好友李見深先生,是景德鎮知名的陶藝大師,傳統功夫底子深,且留學旅居國外十多年,所創作瓷器作品既有傳統文化底蘊,又兼有現代簡潔形式,頗受好評,目前就在景德鎮經營了一個陶瓷村,以最正統原始的方式生產陶瓷及製瓷工具,且李先生立志要做出蘊含華人靈魂的設計作品,進而傳遞中華文化中許多美好的理念,每年皆吸引了數百名來自國內外的陶藝家前來此居住學習,切磋陶藝並感受中華文化,尤其許多歐美人士在參加完工作坊的活動後,都覺得獲益良多,不只學習到陶瓷的技法,更被背後蘊含的文化理念深深感動,對於李先生在文化事業的執著與努力都相當佩服。透過文化藝術的互動,似乎關於東方的、西方的、傳統的、現代的各式歧見,都可逐漸消融,在彼此了解的基礎上取得了更廣大的和諧與包容。
近百年來的科技進步,的確帶給了人類前所未有的高物質水準生活,但若執著的以為科技進步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那可就是人類的悲哀了,畢竟物質資源有限而物慾無窮,為了爭奪資源而出現的爭執衝突,恐怕永無寧日。況且科技再怎麼高強也只是工具,重要的還是人本身的智慧修養,「役物而非役於物」,享有內心的亨通自在,才能同時擁有精神愉悅與物質的豐饒滿足吧!
<作者 : 文化創意產業協會 理事長 / 法藍瓷 總裁暨創意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