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锔钉补瓷术﹙下﹚
图、文:谢明良
转载自【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前言:陶瓷珍宝如果损裂,令人痛心顿足,不仅钱伤,也心疼。陶瓷的修补工艺足证古人惜物态度,就算瓷品已见裂痕,
亦费尽心力修补。偶在谢明良教授「关于锔钉补瓷术」一文了解古代补瓷工艺,甚觉锔钉补瓷术极具知识与趣味性,特
此感谢谢明良教授同意本刊转载,与读者分享。(原文有注,转载时删除。)
日本著名茶师千利休( 1522-1591 )就是一位擅长以锔钉补瓷的巧匠。山科道安于享保十二年( 1727 )所撰日记《槐记》,曾经提到千利休将一件业已裂损之龙泉窑青瓷施以锔钉补修。
•图一,龙泉窑青瓷瓶,南宋,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现藏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一件龙泉窑魔羯鱼形耳盘口长颈青瓷(图一)相传即为千利休旧藏品,其器身破损处系以漆接合,并以锔钉牢固。其次,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 1544-1590 )之《山上宗二记》记载东山殿(足利义政〔1436-1490 〕)旧藏的一件被评为天下无双的「三日月」茶壶,在传至室町幕府执事三好长庆( 1522-1564 )一族三好实休手中时,因战乱而于河内高屋城破裂成六块,经千利休补修后归予三好的家老。
该一经修缮的茶壶一度以三千贯的天价抵押给太子屋,后归织田信长( 1534-1582 )所有。虽然该壶因毁失于本能寺之变而未能流传下来,故难以得知其确实的修补方式,但若参照前引《槐记》的相关记事,不排除千利休或许同样是采用锔钉来进行缀合修护的。此外,千利休旧藏的一件长次郎作黑茶碗,因故破损为二,经修护后也由千利休次男少庵之长子千宗旦( 1578-1658 )命名为「革周ヒキ」。
• 图二,龙泉窑青瓷长颈瓶,元代,a 外观,b 带「永乐」印铭的修缮部位,日本北野天满宫藏
上述记事再度说明了陶瓷的修补痕迹已和侘茶茶具的「景色」赏鉴观相结合,俨然成为鉴赏的对象了。从目前的资料看来,日本的锔钉补瓷术约出现于十六世纪,故不排除此一技法是由中国所传入,然而日本方面除了着重其实用的修补功能之外,更往往赋予其鉴赏的内涵。
尤有甚者,现藏京都北野天满宫的一件锔钉修缮的元代龙泉窑青瓷长颈瓶(图二),口沿缺损修理部位另有「永乐」印铭,可知是由活跃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京都陶工永乐和全所补修而成。看来,就连陶工也视锔钉修补术为展现身手的舞台,意图借此向世人传达自身的高明技艺。
三。
由于以锔钉补接陶瓷将无可避免的会在陶瓷上留下数目不等的金属钉扣,因此,讲究作品完美外观的陶瓷鉴赏家多舍此不为,而采用黏着剂来补修陶瓷。如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宋氏燕闲部》就记载;「黏窑器璺处,补石药黏之,又以白蜡融化和淀粉加减颜色饰之」;隆庆五年(1571) 重刻的《墨娥小录》也称面筋羼合石灰接合陶瓷,虽然「不可于水内久浸」,但还是「胜如钉钉者」; 企图将陶瓷外观修护得完美无暇。
•图三,王问﹤煮茶图卷>( 1558 ) a 全图 b 局部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留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王问绘作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的《煮茶图》,画面中央部位并列的两件盖罐当中右侧一件即是施以锔钉补接,盖罐下方分别摆置带座的开片釉瓷三足炉和风字形砚等文房具( 图三)。
值得一提的是,风字砚造型和南宋林洪撰《文房图赞》中名为「石端明」的砚式完全一致;江苏江浦南宋庆元元年(1195) 张同之墓也出土了同一形式的端砚。据此可知,《煮茶图》中的砚是属于宋代砚式,亦即明代人心目中的古物或至少是明代仿古之作。
四。
其次,考虑到风字砚上方的开片釉瓷既被明代鉴赏家视为是一器难求的宋代官窑最重要的外观特征之一,文人画作也经常以开片瓷釉这一物理特征来寓意古瓷,并借此营造画中人物的高古情怀。
因此,占据画面显着位置的施加锔钉补修的瓷盖罐,显然也是画家刻意安排用来象征古物的道具,与此同时,也将锔钉补修痕迹视为鉴赏的对象了。王问《煮茶图》锔钉瓷罐性质的确认,不仅再次表明晚明画家经常采取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陈设器具来强调画家所欲表达的情景,更重要的是,此也正意味前述日本桃山时代(1573-1603) 茶人对于锔钉的赏鉴风情,极有可能是受到中国明代文人的启发。
• 图四,釉上彩瓷盘,清初,英国戴维德基金会(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藏
以上本文粗略地介绍了锔钉补瓷的文献纪录和考古遗址出土标本,试图说明此一陶瓷补接技艺既广为一般庶民所采用,也曾被中国明代文人赋予了寓意古物的象征意涵而进入鉴赏的世界。虽然,中国对于锔钉的鉴赏似乎只存在于明末清初这一特定时段中的少数族群,并未引起广泛的共鸣。
除了前述明代后期王问《煮茶图》之外,英国戴维德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收藏的一件清初釉上彩瓷盘,盘内侧所绘饮酒人物后方置锔钉补接的瓷瓮( 图四),就说明了以锔钉象征古物于清初仍为画工所采用。
相对地,日本的锔钉鉴赏因其已和日本的「侘び」理念相结合,从而形成极具特色的审美风情,其影响流传至今,业已经为日本文化史中重要的内涵之一。
•图五,世界的锥举例,A-D:弓锥;E-G:曲柄椎;H:舞椎
从佐原真所搜集的世界各地利用回转运动来穿孔或生火的实例看来,钻孔用弓锥的使用至少可上溯至公元前十五世纪的埃及( 图五)。
•图六,以金属锔钉牢固材石,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宫殿基坛遗址
而以金属锔钉修缮接合的技法也是由来已久,比如说位于伊朗帕萨加迪(Pasargadae) 的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居鲁士二世(Kyros II ,公元前559-530 在位) 宫殿基坛切石即以金属锔钉牢固邻石( 图六),东北亚朝鲜半岛百济地区三世纪后半至四世纪中期天安新丰里一号墓木棺也是以锔钉接合,日本自五世纪前期以来木棺亦多使用锔钉。
•图七,玻璃方盘,中国辽宁省法库辽宁出土
除了棺椁或木构建物之外,中国南京仙鹤观东晋墓(M6) 出土的鎏金异兽衔杯铜砚滴,出土时兽前腿爪部原残断,上有修补后以锔钉连接的痕迹;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M7) 出土的著名玻璃方盘,其盘面因有裂璺,故于外缘镶银扣,裂处另以银片钉锔 ( 图七)。
•图八,希腊红像式陶壶所见补修锔钉,画家Harrow 于公元前475 年绘制
另一方面,尽管前述斯里兰卡曼泰遗迹出土的九至十世纪中国陶瓷标本中已见穿孔补修痕,而埃及福斯塔特遗址所见定窑白瓷碗片穿孔内还留有铜丝,但我则因未见实物而无法判断后者标本是否以铜锔钉接合,抑或只是以铜线打结紧缚?
无论如何,于拆裂的陶瓷穿孔再以金属丝紧缚或以铜锔钉接合的技艺并非中国的专利。特别是公元前475 年画家Harrow 所绘红像式陶壶,出土时壶身即见五只铅锔钉,是地中海西西里古希腊以锔钉修缮陶器的有趣实例( 图八)。
•图九,土耳其伊兹尼克青花瓷,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
另外,罗马萨米安红陶(Samian Pottery) 亦常见铅锔钉,其工序是将相邻的破片各穿一孔,孔上下分别垫以铅片,然后将铅熔液滴入锔孔中,冷却后上下铅片接合同时封堵锔孔;可说是极具巧思的陶瓷修补方案;
晚迄十五至十六世纪中东地区陶瓷也经常可见锔钉补修,如土耳其伊兹尼克(Iznik) 青花瓷即为一例( 图九),不过其和希腊、罗马的铅锔缀合术以及日中两国的铜、铁锔钉补瓷技艺是否有关? 还有待日后进一步的调查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