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艺赏析
中华陶瓷文化博大精深。从16 至18世纪的三百年间,共三亿件中国陶瓷登陆欧洲。欧洲人士钦慕中国陶瓷,拥抱大批白银换取精致瓷器。中国陶瓷曾经独傲世界,其传承人类生活共识与价值,亦改变欧洲饮食习惯与文化涵养。自本期杂志开始,我们特辟「瓷艺赏析」专栏,与读者分享渊源流长的中华千年文明。
陶瓷珍宝如果损裂,令人痛心顿足,不仅钱伤,也心疼。陶瓷的修补工艺足证古人惜物态度,就算瓷品已见裂痕,亦费尽心力修补。偶在谢明良教授「关于锔钉补瓷术」一文了解古代补瓷工艺,甚觉锔钉补瓷术极具知识与趣味性,特此感谢谢明良教授同意本刊转载,与读者分享。(原文有注,转载时删除。)
•图一,伊朗陶瓷穿孔所留铁丝 十四世纪
关于锔钉补瓷术﹙上﹚
图、文:谢明良
转载自【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在中国的古文献当中,有不少关于陶瓷补强或针对破损陶瓷进行修护的记事。前者如明末方以智( 1611-1671 )《物理小识》所载为使瓷器「永可不裂」,可以用姜汁涂抹瓷坯而后入火煨炖。
至于陶瓷修补方案,除了清宫造办处档案屡可见到的补釉、补胎和磨平缺损部位再装镶金属边扣等几种维修方式之外,破裂陶瓷残片若仍存在并可逗合时,一般无非是以黏着剂予以接合,或采取将拆裂的陶瓷两侧对称穿孔,再以金属丝串接或植入「ㄇ」形的金属锔钉。后者所谓锔钉补瓷术虽可将陶瓷修补得极为牢固,深具实用性,但也因此留下明显的补修钉扣。有趣的是,锔钉补修痕迹或施以锔钉的陶瓷甚至成为人们的鉴赏对象,因此值得略予介绍。
一 :
著名传教士利马窦(Mathew Ricci,1552-1610) 在中国的见闻札记早已为人所知,其中也包括一则与金属丝串接或钉锔补瓷相关的记事,即:「最细的瓷器是用江西所产的黏土制成,人们把它用船不仅运到中国各地,而且还运到欧洲最遥远的角落,在那里它们受到那些欣赏宴席上的风雅有甚于夸耀豪华的人们的珍爱。
这种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破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焊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以金属丝串接的陶瓷接合技术于中国之外的许多地区亦可见到,如阿拉伯哈伊马角( Rasal-Khaimah )朱尔法( Julfar )中世古城遗迹出土的元代青花瓷片当中即见有对称的两孔一组的穿孔,从同遗址所见一件十四世纪后期的伊朗陶瓶穿孔中仍留有铁丝(图一),可知有的即是以铁丝穿孔紧缚予以接合。
•图二,伊朗鹿纹陶钵所见修补穿孔 公元前4500 年
著名的埃及福斯塔特( Fustat )遗址所见宋元时期陶瓷也有不少带穿孔补修痕迹的标本,其中一件北宋定窑系白瓷碗片穿孔内尚留有铜丝,而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钵推测则是曾以铁锔钉进行修护。
上述诸例有的于穿孔中仍留有金属丝,从而可判断系以铁丝穿孔接合,但若以亚洲范围的考古标本而言,则穿孔未必均用铁丝系合,特别是低温陶瓷更是如此,比如说是中国西安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曾见穿孔修复陶器,而日本的绳纹早期后半的印纹陶亦见类似的补修孔,后者穿孔周边均未见锐利端部,故可推测是穿以植物纤维或树皮紧系,传伊朗德黑兰( Tehran )近郊出土的鹿纹陶钵亦见对称的修补穿孔(图二),该作品属纪元前4500 年遗物,其和台湾原住民陶壶穿孔修补构思近似。
•图三,台湾原住民陶壶 台湾屏东佳平社藏
但后者是以铁丝穿孔系合(图三)。于破裂陶瓷穿孔再以植物纤维或金属丝紧缚似乎是不分国度先民们经常实行的接合陶瓷的措施之一,并且直到历史时期仍经常可见。
如中国山西大同北魏( 386-534 )墓所见长颈壶亦见类似穿孔(图四),斯里兰卡曼泰( Mantai )遗迹出土的九至十世纪中国陶瓷标本,亦见穿孔修补痕迹。
•图四,陶长颈壶 中国山西省北魏墓出土
相对于以植物纤维、树皮或金属丝穿入孔穴紧缚接合的陶瓷修补方案,内蒙古托克托县征集的一件元代青花花口大盘则是于外盘身和外器底一侧穿孔,并以形似钉书针般的「ㄇ」形金属锔钉钉合(图五)。
•图五,青花瓷盘,元代a 内壁b 底部 中国内蒙古托克托县征集
这种以两端屈曲的锔钉来接合陶瓷技法的特色之一是钻孔不穿透器壁,而是只在器壁一侧钻孔,故以锔钉钉合后再涂上胶,即无渗水之虞。
锔钉补瓷技法对于许多年长者应该并不陌生,因为数十年前台湾台北街头仍然可以看到擅长此一「锔碗儿」技艺的匠人,沿路甚或挨家挨户地询问是否有待修补的陶瓷? 除了陈馨提到过的日本时代佐仓孙三着《台风杂记》载台湾有所谓的「钉陶工」,是「以小锥穿穴其两端,以金属补缀之,肃然不动,且有雅致」;《安平县杂记》也记载了补锅、补碗、补硿、补瓮等匠人,其中「补碗司阜」是「以铜钉两边,绾之使不相离,工价每钉十文、五文不等,非用钻石不能引孔。」
•图六,日本釉上彩瓷大碗a 内壁b 底部c 侧面 台湾台北中山堂藏
日本时代台湾的陶瓷补修行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清嘉庆年间( 1796-1820 )蓝浦《景德镇陶录》所记载的「磨茅堧店」,后者之业务即是「挨陶户零估收聚,茅糙者磨之,破损者补之。」于台湾施以锔钉补修的陶瓷实例不少,现藏台北市中山堂书有「江山楼」字铭的日本制釉上彩花口碗即为其中一例(图六)。
由于江山楼开张于1917 年,是日本时代大稻埕著名的饭店之一,而中山堂的前身则是为纪念日皇裕仁登基( 1926 ),于1936 年竣工的「台北公会堂」,因此可以推测该粉彩碗之锔钉修补年代约在1936 年之后不久; 于貌不出众的日用陶瓷施以锔钉,正反映了此时台湾居民生活是相对的俭朴而惜物。
•图七,Puqua 绘水粉画 十八世纪
另一方面,清乾隆时期( 1736-1796 )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载;「(瓷器)有茅路者,闻苏州虎邱有能修者,名之曰紧。」虽然目前还缺乏数据来理解苏州工匠的补瓷方式,但从长期居住在景德镇的著名法国传教士殷弘绪( d′Entrecolles,1664-1771 )的书简中,可以具体得知清初景德镇锔瓷匠人的作业工序,即;「使用金刚钻将破碎的瓷片予以结合,这在中国甚至成为一种职业,有专门从事瓷片修理复原的工匠。
它们使用金刚钻就像是使用针般,于瓷器上钻几个小孔,再于小孔穿入极细的铜丝予以缝合。这样一来,瓷器就能照常使用,并且几乎看不出破裂的痕迹。」从现存的文献或图像数据看来,锔钉接合技法一直是中国民间惯用的补瓷手法。与此同时,精于此一修护技法的匠人也是西洋人或中国画家风俗猎奇的对象之一。如十八世纪末蒲瓜( Puqua )绘水粉画(图七)或清末邹圹祖《风俗图册》(图八)均可见到补瓷匠人,而补瓷技艺甚至也成为了中国当代电影怀旧的场景。
•图八,清末邹圹﹤风俗图册>所见补瓷匠人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我很感谢台北故宫博物院余佩瑾女士的教示,他告诉我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近作《我的父亲母亲》( The Road Home )当中出现了锔瓷匠人补瓷时的完整纪录。由于该一技法濒临失传,因此我想援引电影画面依序介绍如下:先将拆裂的瓷片逗合,并以绳捆牢固定,之后以所谓的「弓锥」打孔。
弓锥由金属钻头和木柄构成,由于弓绳系于柄身,因此左手持柄,右手引弓,钻头即可双向来往回转打孔,完成此一钻孔工序之后,剪裁适合尺寸的铜丝,并在铁钻具上捶打出与瓷胎厚度相应的两端屈曲的锔钉,再以铁锤将锔钉植入对称的穿孔中便可大功告成。
此外,若依据近年简荣聪访谈台湾补瓷艺人黄金豹等人的报告,则钻钉还需要涂抹花生油,以利滋润易钻并可避免钻旋时产生高热。不仅如此,瓷片逗合时或钻孔施加锔钉后还需涂抹黏 剂。黏 剂的配方因地区而异,一般是以糯米糊为之,但西部平原海口地区因盛产蚵,故采用「蚵涎」(一说「蚵酱之汁」)和糯糊以为黏着。
•图九,「马蝗绊」龙泉青瓷碗 南宋a 外观b 底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二 :
一旦提到锔钉补瓷,许多人恐怕都会马上联想到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件被命名为「马蝗绊」的南宋龙泉窑青瓷花口碗(图九);朱舜水( 1600-1682 )《谈绮》说汉文「马蝗绊」即为锔钉(图十)。
•图十,江户中期寺岛良安着﹤和义三才图>中的锔钉图
依据享保十二年( 1727 )伊藤东涯《马蝗绊茶瓯记》记载,平重盛( 1138-1178 )因喜舍黄金予中国浙江育王山,育王山住持佛照禅师随后便以该青瓷碗做为回礼答谢平重盛,作品后归幕府将军足利义政( 1435-1490 )所有。
但由于碗心周遭有裂璺,足利义政遂遣人携往明朝企图换取同式完好的作品,可惜当时中国已不再生产这类陶瓷,权宜之下,施以锔钉后再度送回东瀛;日本天文十三年( 1544 )《茶具备讨集》曾记载一件「铗茶碗」,铗指锔钉,故一般都认为其指的也是该件青瓷碗。就如研究者所指出,龙泉窑作品当中类似「马蝗绊」青瓷碗般的梅子青厚釉之年代不能早过南宋中期,故佛照禅师于日本安元年间( 1175-1177 )赠予平重盛之该青瓷碗的传说并非史实。
不过,前引《茶具备讨集》却也明示了十六世纪中期的日本茶道界,已将陶瓷修补之锔钉视为鉴赏的对象,而这件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龙泉窑「马蝗绊」青瓷碗,即是在待修的器身钻孔,再施加金属锔钉。但其是否确为中国锔瓷匠人所为?目前不明。
•图十一,带有穿孔的定窑白瓷 日本福井县一乘谷遗址出土
另一方面,考古数据却也显示,日本也有以锔钉修护陶瓷之例。如十五世纪前半石川县普正寺遗迹所出元代青花梅瓶,或着名的一乘谷遗迹所见定窑和龙泉窑即见有锔钉痕。后者一乘谷是战国大名朝仓孝景( 1428-1481 )于文明初年( 1469 )在越前建立的首都,后毁于天正元年( 1573 )的战火。
值得留意的是,在该遗址出土的总数高达一百五十万片的陶瓷标本当中,只有四
件标本留有锔钉补修痕,其分别是年代在十二世纪的定窑白瓷碗和钵(图十一),以及十四世纪的龙泉窑青瓷瓶和匜(图十二)。
•图十二,带有穿孔的龙泉窑青瓷 日本福井县一乘谷遗址出土
前者之定窑白瓷分别出土于大名所居住的朝仓馆和寺院遗迹。后者龙泉窑标本则是发现于收藏有不少古董的一位医生的居宅。
小野正敏认为,当时人们经常以中国古陶瓷做为财富和权威的象征,也因此相对于一般陶瓷破损时是以漆黏合,对于珍贵的古物则刻意使用醒目的金属锔钉来修护以便夸耀其不菲的价值。(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