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情賦
曹植創作了傳頌後世的<洛神賦>。書法家王獻之將其書寫成篇,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名作。畫家顧愷之將其轉化成圖畫,成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在詩賦,書法及繪畫的經典結合中,法藍瓷以「洛神賦」對瓶為恆遠經典留下美麗註腳。
曹植<洛神賦>文 <洛神賦>文主要敘述詩人曹植於洛水之濱邂逅神女一段如夢如幻的奇遇。
黃初四年,曹植從洛陽出發,為避免與曹彪同行,只得向南繞,向通穀,再赴景山,出登封。建安時期,曹植因司馬門事件逐漸失寵,曹丕即位後,強令曹植等諸侯各自返回封地。次年,曹植被貶為安鄉侯,接著立為甄城王,又徒封雍丘王。<洛神賦>創作於此時期,是曹植在政治上備受煎熬的時期,性命朝不保夕,鎮日誠惶誠恐。因而,後人認為這是受壓抑的心情無法排解而發揮之作,以人神終不能結合之淒美愛情故事,隱喻其自我理想無法實現的失落。
除了現實困境的投射或者政治失勢的寓託,洛神在文學空間中更多是做為被追求的他者而存在。洛神的美麗形象是理想的化身,因此形成巨大的創作力。經過詩人藝術化的審美編排,浪漫創造出的愛情悲劇,一段可歌可泣的人神之戀,透過不同人物、場景及行動,進而使詩人的世俗化生命產生了美學價值。
曹植於書寫時,放入了「自我失勢,危懼不安」的生命際遇,因此嚮往理想的神人愛情,也重新創造了屈騷求女傳統即宋玉神女一事,轉化為絕美的人神之戀故事。曹植以幾近鋪陳的文字對比,對神女進行全方位的美的描述:「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体閒。柔情綽態,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因此,後人認為洛神賦中的神女是以一個極完美的形象做為精神寄託,這是曹植對困頓生命的精神超升,也代表其在現實中無法離棄的永恆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