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之诗书画
顾恺之的<洛神赋>是文学及图像的交互影响。虽然文学的叙事不同于图像的描绘,但是「以象言道」及「以形写神」 却让文学及图像起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洛神赋>不仅是曹植的诗篇,而且是与顾恺之图画艺术与王献之书法的结合。诗书画三者传递在后世,以整合且互动 的方式流传于世。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贴>或<十三行>,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书写内容为曹植的<洛神赋>, 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已然残损亡佚。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年少即负盛名。唐张怀瓘说:( 王献之书 ) 若风行雨散,流 便于草,开张于行,章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王献之<洛神赋>书法仅留传从「嬉」字至「飞」字共十三行,计 二百五十余字。北宋时间充满了崇古、复古的氛围,王献之<洛神赋>残存的十三行进入了内府收藏,在宋徽宗宣和年 间(1119 ~ 1125),热爱艺术并对收藏十分自豪的皇帝将十三行的<洛神赋>刻石行世,即后世盛称之「玉版十三行」。
<洛神赋>图卷的重建则以今日现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及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的三本图卷为当前公认为现 存年代最古老的本子,而且三本都是宋徽宗或稍晚的南宋初期的制作。后来<洛神赋>图绘也进入乾隆的艺术收藏。在 乾隆二十一年他命令宫中如意馆进行了两件工作:一是委北京本的<洛神赋>图卷作改装,二是为当时宫廷画家丁观鹏 所作的<洛神赋>图摹本作新裱。两卷都增加了乾隆皇帝亲自临写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在石守谦的「洛神赋图: 一个传统的形塑与发展」文中指出,以<洛神赋>北京本来说,改装后,由于十三行的加入,配合原有的顾恺之画及赵 孟俯书洛神赋全文,可说是企图在同一手卷中同时呈现洛神赋的诗、书、画三绝的典范。
<洛神赋>图卷上,乾隆题五言诗:
赋本无何有,图应色即空 传神惟梦雨,拟状若惊鸿 子建文中俊,长康画里雄 二难今并美,把卷拂灵风 乾隆并亲笔写「妙入毫颠」四大字,并有「乾隆辰翰」一印,均代表乾隆对此作品的高度肯定。尤其,丁观鹏的<洛神 赋>图卷摹本完成在乾隆十九年,在判定北京本<洛神赋>图绘非顾恺之亲笔后,更鼓舞了乾隆对顾恺之原作进行的推 想,于是命丁观鹏执行<洛神赋>图卷摹本计划。丁观鹏的摹本虽是根据北京本临摹,不过所改甚多,充份展示了乾隆 所希望呈现的<洛神赋>新形象。
曹植创作了传颂后世的<洛神赋>神话。书法家王献之将其书写成篇,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名作。画家顾恺之将< 洛神赋>转化成图画,成为神「画」。在诗赋,书法及绘画的<洛神赋>经典艺术中,法蓝瓷在千年后以<洛神赋>为 创作发想,并取对瓶设计展现传永传千年的爱情。「洛神赋」对瓶中,一瓶以曹植与洛神相遇为主题,另一瓶则描绘洛 神离去,与曹植俩人依依不舍的感情。雅赋、名画及美瓷为传世经典留下永恒脚注。
● 《洛神赋》纸本,元 . 赵孟俯书,纵 29.5 公分,横 192.6 公分。
数据参考
● 洛神的神话与神画 -- 顾恺之《洛神赋》画卷之审美试析 ( 上 ) ( 下 ), 张清治,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历史文物 22:10=231 2012.10
● 绝章的情赋:人神恋曲 223-- 洛神形象暨曹植〈洛神赋〉及其接受史, 郑文惠,典藏古美术 240 2012.09
● 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于艺术的体现 -- 以顾恺之的画论与画作为例, 李美玲,艺术与文化论衡 3 2013.12
● 洛神赋图:一个传统的形塑与发展,石守谦,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 究集刊 23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