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情赋
曹植创作了传颂后世的<洛神赋>。书法家王献之将其书写成篇,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名作。画家顾恺之将其转化成图画,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在诗赋,书法及绘画的经典结合中,法蓝瓷以「洛神赋」对瓶为恒远经典留下美丽脚注。
曹植<洛神赋>文 <洛神赋>文主要叙述诗人曹植于洛水之滨邂逅神女一段如梦如幻的奇遇。
黄初四年,曹植从洛阳出发,为避免与曹彪同行,只得向南绕,向通谷,再赴景山,出登封。建安时期,曹植因司马门事件逐渐失宠,曹丕即位后,强令曹植等诸侯各自返回封地。次年,曹植被贬为安乡侯,接着立为甄城王,又徒封雍丘王。<洛神赋>创作于此时期,是曹植在政治上备受煎熬的时期,性命朝不保夕,镇日诚惶诚恐。因而,后人认为这是受压抑的心情无法排解而发挥之作,以人神终不能结合之凄美爱情故事,隐喻其自我理想无法实现的失落。
除了现实困境的投射或者政治失势的寓托,洛神在文学空间中更多是做为被追求的他者而存在。洛神的美丽形象是理想的化身,因此形成巨大的创作力。经过诗人艺术化的审美编排,浪漫创造出的爱情悲剧,一段可歌可泣的人神之恋,透过不同人物、场景及行动,进而使诗人的世俗化生命产生了美学价值。
曹植于书写时,放入了「自我失势,危惧不安」的生命际遇,因此向往理想的神人爱情,也重新创造了屈骚求女传统即宋玉神女一事,转化为绝美的人神之恋故事。曹植以几近铺陈的文字对比,对神女进行全方位的美的描述:「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因此,后人认为洛神赋中的神女是以一个极完美的形象做为精神寄托,这是曹植对困顿生命的精神超升,也代表其在现实中无法离弃的永恒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