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外套(Yellow Coat),1983,柯錫杰攝影
從心看世界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說他的攝影是幅畫,詩人紀弦則認為是首詩。
他的作品融合了詩的意境、呈現畫的質感,如詩如畫讓各界為之傾倒,並成為在紐約漢默藝術畫廊(Hammer Gallery)舉辦展覽的首位攝影家—他,就是台灣現代攝影第一人—柯錫杰。
• Olay!安東尼奧(Olay ! Antonio),1979,柯錫杰攝影
跨文化激盪,形塑獨特柯氏風格
19歲那年,廠長贈送的相機,開啟柯錫杰與攝影的不解之緣。隨後,柯錫杰前往日本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修習,此段時間,校長重森弘淹帶著他,認識知名的攝影大師,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表演,閱讀經典文學,那時的他就像是塊海綿,吸收了來自各種領域的養分,內化為自己的美感。
• 柯錫杰與與夫人樊潔兮鶼鰈情深
儘管從東京返台後,習得許多攝影新法,並於台灣獲得不錯的聲望,但柯錫杰仍不以此自滿。為追求藝術創作上的突破,更於1967年前往紐約,一切從零開始,短短十年間,從攝影助理到擁有自己的工作室,柯錫杰成為各大名人與時尚雜誌爭相邀約合作的攝影師,為創作生涯寫下新的扉頁。
• 等待維納斯(Presence of Venus),1979,柯錫杰攝影
《等待維納斯》由鄭愁予題名。大陸文學家高行健認為,這幅作品中,景深消失了,讓人難以分辨是攝影還是畫。
藍海、白牆與紅窗...當下之際,柯錫杰並未馬上按下快門,而是徘徊 20 多分鐘,才僅僅按下一張。「這一切都是直覺!其實老天已經做好一半在那裡,敏感的人經過時看到,就會想要當場構圖、按下快門,若你看不到,就沒有了喔,呵呵呵...…」他如同孩子般笑著解釋自己的直覺,彷彿攝影真的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似的。
心的視界,看見世界真善美
在都市、商業與名利之中,柯錫杰漸漸感受不到作品的靈魂,因此他在1979年放下如日中天的事業,開著在阿姆斯特丹買的二手中古車,到歐洲、北非等地流浪。也是這段日子,開創了造型簡潔、風格獨特的心象攝影,並成就了《等待維納斯》、《金》、《Olay!安東尼奧》等多張名揚海內外的大作。至今,談起這段旅程,他仍回味無窮,更能娓娓道來其中發生的種種軼事,彷若這些記憶只是昨日時光,如照片一樣鮮明無比。
高掛在柯錫杰家中客廳的照片《樹與牆》,就是流浪到葡萄牙拍攝的作品。當時的他在街道閒逛,經過此地僅匆匆一瞥,但卻感覺心被觸動了,縱使車已駛過,但仍倒回來按下快門。不僅席德進、高行健等知名藝術家與文學家給予《樹與牆》高度評價,而這張作品更成為牽起與夫人樊潔兮的紅線。
「其實在與柯老師相識初期,他狂放不羈的形象,總讓我有所遲疑。但當看到《樹與牆》時,我感受到他對家的渴望。」樊潔兮娓娓道來初次看到照片時的感動。而且,樊潔兮的母親也在看到照片後,表示能拍出這樣作品的人不會是壞人,放心成全兩人的緣分。
• 金(Gold),1979,柯錫杰攝影
台灣在我心,重拾記憶的感動
「每個人都有根,而我的根就在台灣。我觀察到各個國家都有攝影師,記錄自己國家的美,但台灣卻缺乏這類型的作品。回到台灣,也是對恩師顧獻樑的承諾,希冀我的經驗能傳承給年輕一輩的攝影師們,為台灣攝影開創新的境界。」柯錫杰表示。
走過大半個地球,柯錫杰於1997年返回台灣定居。對於故鄉有滿滿熱情的他,返台後即開啟了各種拍攝計畫:從紀錄歷史文化的大龍峒保安宮三十六官將;以水墨意境為台江生態園區寫下註解;或記錄帶領台灣產業發展的企業家系列,無論是景象或是人物,透過柯錫杰的視角,帶領著我們認識台灣的不同面相,並紀錄這個時代的永恆。
• 樹與牆(Tree and Wall)1979,柯錫杰攝影
談起未來的拍攝計畫,年屆耄耋的他眼中閃耀著如孩子般的清澈眼神,頓時,讓人想起了畢卡索與馬諦斯。
對藝術家而言,年齡從未是人生的限制式,永遠懷抱著的是從心看世界的熱情,還有源源不絕創作的生命力。
藝術跨界,經典再現
當攝影大師柯錫杰遇上文創精品法藍瓷,兩者將激盪出何種火花?
《金海》為柯錫杰的經典之作,攝於1988福建海邊,當時柯錫杰與鄭愁予到當地採訪,酒過好幾巡,在眾人皆醉時,柯錫杰獨自到山上拍攝月亮。接近天明時,晨曦灑落,陽光映照海面一片金碧輝煌,在黑與金交織的畫面中,隱約可見幾艘船與漁夫,為照片賦予不同的生命力。
深受各界肯定與喜愛的《金海》,曾獲選收入聯合國「一九九四水的環保」年月曆。在與法藍瓷合作時,更是柯錫杰萬中選一的作品。然要將《金海》轉化為立體瓷品,他坦言心中也十分忐忑,因為光想就覺得很難,更是無法想像會變成什麼模樣。但在看到成品後,直呼真的是大吃一驚!因為,瓷品造型的弧度,畫面營造出海的寬廣,與巧手雕塑營造的波光粼粼,將《金海》帶入了新的境界。
《金海》呈現的是情境意象,沒有固定的形體物件,如何在立體瓷品上展現,並保留原作的情境,且又融合法藍瓷的獨特風格,著實讓設計與製作團隊傷透腦筋。設計師李光裕表示從設計、雕塑、開模到彩繪,與同仁們討論、試驗無數次,才淬煉出現在的成品。許多人對瓷品圓弧造型印象深刻,也因內凹的效果,讓瓶身轉化為舞台,而金碧輝煌的海洋如同化身為受人矚目的主角。
設計師李光裕表示,他想要營造出大海的包容,所以垂直線採取凹面,而水平線則是漸進的曲面效果,越接近兩端則是逐漸平緩,讓人有無限延伸的想像空間。而凹面也可凝聚視覺,讓人在觀賞時集中焦點。瓶身後方的半球體圓弧,則是呈現大自然豐盈的生命力。
• 與法藍瓷合作時,《金海》是柯錫杰萬中選一的作品。但是,平面的攝影作品如何立體化,曾讓他心中十分忐忑。不過,當他看到成品,感覺瓷品的弧度,畫面營造出海的寬廣,與巧手雕塑的波光粼粼,將《金海》帶入了新的境界。
當瓷瓶的設計布局確定後,下一步如何將2D轉化為3D立體雕塑又是一大難關。雕模師林世庸表示:最難的地方在於如何透過浮雕,展現陽光照耀海面的光影變化。雕塑時,如何描繪出照片中細緻的砂礫與海浪,並同步維持整體畫面的平衡;與在光影效果得以被突顯的厚薄下,彩繪又能有發揮空間,都是不同於以往的挑戰。
初看作品,會以為只有黑與金兩種顏色,但細觀後,會發現彩繪師以咖啡色、黃色烘托金色,營造出光影的效果,並輔以噴繪、手繪等不同手法,搭配浮雕的曲面,打造出黑色的厚薄度,突顯色彩的層次,讓畫面更顯豐富。
跨界藝術的創意激盪,設計與開發團隊的努力,法藍瓷再次突破陶瓷形、色與質的限制,打造出前所未有的《金海》瓷品。而這,更是世界首創將平面攝影轉換為立體陶瓷,其細緻浮雕映襯飽滿釉色,光影的微妙轉換,以二次設計的精神,重現《金海》的經典美景。
• 全球限量688件〈金海〉瓷品不僅是黑與金兩種顏色的呈現,彩繪師更以多種色彩,營造光影效果,並輔以噴繪、手繪等手法,搭配浮雕,打造出黑色的厚薄度,並且突顯色彩的層次,讓畫面更顯豐富。
• 採菊東籬下,1986,柯錫杰攝影此作品即以「惠安女」為拍攝主題
惠安女等待的地方—金色海鄉
月牙灣多美呀 由金灘覆著
北方有半島 飄來旋律與節奏
那是千戶漁家望曉的雞鳴
傳自六百歲的崇武古城
東方海峽喲 遙遙天雪山峰
從阿里祝山躍出旭日昇高空
向海西投射第一道金花之曙光
照亮惠安女傳奇的海鄉
午時起 她戴著繡金的斗笠
拖拽新補的網 送漁郎討海去
寅時呀 踏入金曦灑落的銀霞
肩挑漁獲啊 送到別人的家
在海鄉等待的人兒喲
惠安女立命戴金笠 繫銀帶
侍奉天海必得呈獻絢美的人間
乞來璘璘的金光啊 鍍亮黑暗
鄭愁予 詩
2015,7月7日
鄭愁予
一個任何曾經讀過中國文學的人都認識的名字,特別為「金海」攝影作品與瓷品寫了一首《惠安女等待的地方—金色海鄉》詩。柯錫杰拍攝「金海」這幅攝影作品時,鄭愁予同時也在那。十數年後,一個巧合的機緣,文、影與瓷完美地邂逅並且融合在藝術品上,而《惠安女等待的地方—金色海鄉》詩文更為攝影及瓷品賦予另一層文化意涵。
惠安女在海鄉補網挑漁貨的景象,是詩文表現當地人文風情之描述。關於「惠安女」,鄭愁予認為,濱海縣份惠安女子是漢人中特異的「族群」,其終生德行與女性之各方美都成為海鄉傳奇。她們衣飾絢美,金笠、銀帶、長裙與顯臍都是惠安女欲仙的衣飾。「金海」作品是在福建惠安縣崇武古城之南邊「月牙灣」拍攝,月牙灣是惠安女子望海的地方之一,而她們勤勞漁農的影像即是「金海」攝影畫面中隱約可識的人影。
鄭愁予曾在「典故的文學性與趣味性」寫道:「傳統詩人把典故用得巧妙,極能滿足表現慾和成就感,顯拔個人才學莫過於此,而作為一個寫現代詩的我,更著重的是整個古典的精神內涵,我熟識古典,願意用它給我們的文學和文化的能量來創造新的古典,藉著碑碣作為踏腳石,躍向一個新的語言境界。」透過歷史尋思,《惠安女等待的地方—金色海鄉》中的「惠安女」與「崇武古城」表現歷史意象及地理意象,巧妙地為詩文發揮舞台效果。
崇武古城緊扣著歷史長河中的浴血戰役。崇武古城半島位於湄洲灣與泉州灣之間,為防倭寇,古城建於1387年(明洪武22年)。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寇偷襲,全城軍民浴血奮戰,糧盡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無惡不作。1567年(明隆慶元年),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透過詩人在時光長河中尋思,細讀詩文與觀賞瓷品的人皆可深刻感受到歷史中的功、德與美。
曾經在一次演講場合聽到鄭愁予說道,詩是一種與時間並行的藝術,人們難以記錄時間,卻可以記錄詩。而詩又像緣,緊緊握住「緣」的剎那,就可以是一首詩。從遠古開始,祭師會寫祈禱詞,唱歌祝福狩獵、收成等等,這些皆是詩的原型。詩緊緊扣著我們的生活,從上古至今。因此,他重視詩的音樂性,認為詩人像祭師,要賦予詩如禱詞一般的音樂性。鄭愁予認為,「詩的中心價值是情感上的『真實』,而後才有美,而後才有善。其中『真』是人生無可取代的素質;『美』是最讓人舒適的情況,兩者都是一首好詩不可或缺的。」
因為這首融合時間與空間的《惠安女等待的地方—金色海鄉》詩文,我們在藝術與文學中感受到真善美的恆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