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記錄與恆遠
郎世寧在中國歷經康熙、雍正與乾隆三朝,在50餘年的時間,其創作作品永恆記錄中西文化交融的真善美。
三品宮廷畫家郎世寧
教廷駐華大使館支持拍攝中國天主教教會人物傳記,繼徐光啟和湯若望紀錄片之拍攝後,光啟社將於近期製作十八世紀義大利藝術家耶穌會士郎世寧傳,闡述郎世寧在中國歷經康熙、雍正與乾隆三朝,以宮廷畫家身份在中國五十餘年的歲月。
郎世寧在1715年以傳教士身份來到中國後,即被康熙召入宮中。他的畫作包含人物、肖像、走獸、花鳥與山水畫,除引進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明暗寫實畫法,並將西方透視繪畫原理帶入中國。在繪畫技藝中,他融合中西技法於一體,在中國創造出了新的畫風,晚年亦為乾隆帝及其妃留下不少肖像,最後官至三品,於1766年在中國去世,並追封侍郎銜。
駿馬穿越時光隧道,自畫中緩緩走出
「愛烏罕四駿圖」為郎世寧於乾隆皇朝的畫作。愛烏罕(即阿富汗)為中國回疆最西之屬國,進貢之駿馬為阿拉伯馬,馬匹身型高碩,乾隆命其為:超耳驄、徠遠騮、月出骨騋、淩崑白。於「愛烏罕四駿圖」畫中,「超洱驄」是灰色有圓斑紋之馬,「徠遠騮」為赤黑馬,「月出骨騋」為黃白色、蹄帶紅色之馬,而「淩崑白」則為蹄有紅色之白馬。
法藍瓷設計師李光裕為【愛烏罕四駿圖】畫中馬之優雅與俊逸神態所感動,因此以駿馬為創作靈感,設計「駿業宏發」、「寶馬長青」、「千里名駒」與「驥足方展」四件瓷瓶。在【愛烏罕四駿圖】圖冊中,駿馬身後背景單調,在瓷瓶設計上,法藍瓷特意藉松樹之皺、瘦、枯與老之歲月紋路,襯托駿馬歷經風霜屹立不搖之神態。高聳參天之松柏刻劃著光陰的紋路,駿馬屹立不搖之姿添加生命厚度與質感。另外,在造型上,以開展延伸之畫軸為設計,讓人感受緩緩開啟畫軸,駿馬自畫中緩緩踏出之想像。在郎世寧紀錄片晚宴中,法藍瓷特別致贈此四匹駿馬,期待紀錄片的拍製如同瓷品一般,永恆流傳郎世寧帶給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傳奇。
英駿承平百駿圖,傳遞國泰與民安
【百駿圖】為郎世寧在長達7公尺的長卷上,描繪牧放馬群的景象。馬匹百樣姿態,呈現精緻又寫實的特質。在遠山、石塊與林木的佈局中,駿馬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且舒閒,聚散不一。畫作中,郎世寧發揮西洋的寫景畫法,而松針、樹皮、草葉等以墨線勾勒,又為中國傳統畫法的表現。
法藍瓷「英駿承平」取郎世寧【百駿圖】為創作,設計師希望透過法藍晶雕材質之透光性,表現遠處山巒層疊之風貌。一道道光譜透過山峰,柔和灑落在馬匹和人身,明暗效果營造栩栩如生之效果,呈現安和寧靜之氛圍與國泰民安之愉悅。
●教廷大使館代辦陸思道蒙席與丁松筠神父,參加郎世寧紀錄片晚宴
●四件駿馬瓷瓶陳列於教廷大使館
郎世寧善畫犬與馬,無論是【八駿圖】、【百駿圖】或者【愛烏罕四駿圖】,皆為代表性畫作。在郎世寧的畫作中,我們彷彿緩緩打開畫卷,在時光的橫軸間,尋找到歷史留駐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