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riecation of Poetry
詩的賞析
古人說:「詩言志」。如果詩無情感、情懷及情韻,詩文就成了沒有生命的標本,索然無味。有「中國抒情傳統的維護者」之稱的詩人陳義芝為本次法藍瓷現代詩徵選評審委員,他表示,詩呈現世間萬象,文學就是人學,既表達人生,也關連時代及社會。
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家雨果(Victor Hugo)認為詩人同時必然是歷史家、哲學家及畫家。歷史意識、哲學思想以及情景描述的能力,可以判定一位詩人的價值。歷史意識與家國民族、鄉土、出身背景有關;哲學思想與詩人的信仰、追求、學習和關懷深度有關;情景描述之力則包涵詩的字詞、語法、音調、情境之選取與駕馭力。
詩人陳義芝在大學教授現代詩,他表示,古人所謂「詩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聲。」具眼就是有識別事物的眼力,具耳就是有鑒賞音律的能力。因此,詩最根本的講究在於意象與音韻,讀者也應該從這兩方面讀詩。
好的詩具有美感及藝術性,所表達的情意與思想皆能以意象出之,藉感官具體清楚表現。音韻則包括文字的音樂性及情感的音樂性。雖然現代詩不像講究平仄、韻腳的古典詩,但現代詩有其旋律,藉由句子的長短變化、反覆、類疊,讀者可跟隨作者的文字感受其中音韻。而且,現代詩的音樂性不在於每首詩都押韻,主要是靠著情緒的流動,產生音韻,或者由句子的變化表現空間層次感、時間層次感或者意涵的層次感,而這些都是詩的音樂性的表現方式。
所謂詩的「音韻」或「意象」,陳義芝解析如何賞析:以他的《燈下削筆》詩為例,「燈下削筆/有很多白天不便細述的事/藏在心底/趁此一刀刀削去」,此詩表現了「自我反省」的意象,「筆」擬人化,成為主體。他的《四月二十一日,大埤湖》則是一首親情詩,詩中的「最後一天/父親坐在湖邊/之後就進了醫院/湖水滿漲,那一天/前所未見的清澈/父親許久不看山水的眼光/隨一隻白鷺鷥而起落/我問喜歡坐家裡還是這裡,他說這裡。」這首詩取單一特殊事件象徵全體,也就是聚焦父親在湖邊的最後一天,以一個特殊的地點及時間表達情摯。因此,詩雖寫得簡短,向外輻射後,卻表達許多意涵。
刀下削筆 ◎陳義芝
燈下削筆
有很多白天不便細述的事
藏在心底
趁此一刀刀削去
模糊的光從兩眼穿出
其實說了也沒人懂它啊
暗恨多深刀削也多深
影子垂低了頭不願再說話
要怎樣才能摘下面具
削掉虛假的臉皮
什麼時候才敢掏心
向誰表露自己的清明
江湖須面對
惡劣的氣候同時必須
燈下削筆自有寬廣的嚮往之地
但只能在心的版圖上將它佔領
有時不免還要撤離
侷促於規矩一筆一畫
儘管書寫起來並不歡喜
仍舊姓名年齡經歷及其他
乞求瞭解的心
先跪下,像夜雪飄零
然後,筆才能在千萬隻焦灼注目的眼中
晨光般精神地站起
陳義芝鼓勵學生們多讀詩,培養基本的文學原理,並開拓文學視野。對於如何入門讀詩,他表示,方法不難,也就是多讀一些詩,從精彩的詩文中,培養自己對於詩的認知,並建立自己閱讀詩的座標。另外,除了讀詩,更重要的是,要唸出詩來,感受其音韻。在現代主義下,詩雖然沒有古典詩的平仄或韻腳,但是現代詩是有韻律的,因此如果凝神專注地讀詩,就會感受其音韻。陳義芝也強調,讀到喜歡的詩,進而要學習分析它,試圖理解是詩的哪一段語詞、語調及語法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從讀詩,到分析詩,都是一種對詩的意象及音韻的體會。
陳義芝在十七、八歲參加台中師專的後浪詩社,並主編後浪詩刊後,一生便與詩緊緊連繫。他表示,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因為閱讀,他展開了另一片的視野,世界不再僅是眼前的現實世界,因為閱讀,他開始想像別人的世界,也開始不滿足而想冒險、追求。透過閱讀感受外在的迷人的心靈世界成為作家進步的動力,陳義芝說,當面對困境,他常鼓勵學生們閱讀國內外詩人的作品,接觸不同的思維與視野,內心將因此更清晰、明亮。
如果從讀詩進一步到想自己寫詩呢?陳義芝表示,人人都可以寫詩,不過,要寫出一首好詩,首先要了解寫詩是語言的運用,因此,應該先讀一些好詩,背一些好詩,改變我們平常慣用的語言。進一步,我們更應該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記下有意義的事物,運用心眼仔細回想,然後再試著寫出來。最後,他說,詩要寫得有道理,並在詩中留下線索,讓讀者從中尋找到脈絡及作者欲表達的情意、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