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ing the World with Your Eyes and Heart
从心看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说他的摄影是幅画,诗人纪弦则认为是首诗。他的作品融合了诗的意境、呈现画的质感,如诗如画让各界为之倾倒,并成为在纽约汉默艺术画廊(Hammer Gallery)举办展览的首位摄影家—他,就是台湾现代摄影第一人—柯锡杰。
• 黄外套(Yellow Coat),1983,柯锡杰摄影
跨文化激盪,形塑独特柯氏风格
19岁那年,厂长赠送的相机,开启柯锡杰与摄影的不解之缘。随后,柯锡杰前往日本东京综合写真专门学校修习,此段时间,校长重森弘淹带.他,认识知名的摄影大师,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表演,阅读经典文学,那时的他就像是块海绵,吸收了来自各种领域的养分,内化为自己的美感。
儘管从东京返台后,习得许多摄影新法,并于台湾获得不错的声望,但柯锡杰仍不以此自满。为追求艺术创作上的突破,更于1967年前往纽约,一切从零开始,短短十年间,从摄影助理到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柯锡杰成为各大名人与时尚杂志争相邀约合作的摄影师,为创作生涯写下新的扉页。
• 柯锡杰与与夫人樊洁兮鹣鲽情深
• Olay!安东尼奥(Olay ! Antonio),1979,柯锡杰摄影
《等待维纳斯》由郑愁予题名。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家高行健认为,这幅作品中,景深消失了,让人难以分辨是摄影还是画。
蓝海、白牆与红窗...当下之际,柯锡杰并未马上按下快门,而是徘徊 20 多分钟,才仅仅按下一张。「这一切都是直觉!其实老天已经做好一半在那裡,敏感的人经过时看到,就会想要当场构图、按下快门,若你看不到,就没有了喔,呵呵呵...…」他如同孩子般笑.解释自己的直觉,彷彿摄影真的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似的。
心的视界,看见世界真善美
在都市、商业与名利之中,柯锡杰渐渐感受不到作品的灵魂,因此他在1979年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开.在阿姆斯特丹买的二手中古车,到欧洲、北非等地流浪。也是这段日子,开创了造型简洁、风格独特的心象摄影,并成就了《等待维纳斯》、《金》、《Olay!安东尼奥》等多张名扬海内外的大作。至今,谈起这段旅程,他仍回味无穷,更能娓娓道来其中发生的种种轶事,彷若这些记忆只是昨日时光,如照片一样鲜明无比。
高挂在柯锡杰家中客厅的照片《树与牆》,就是流浪到葡萄牙拍摄的作品。当时的他在街道閒逛,经过此地仅匆匆一瞥,但却感觉心被触动了,纵使车已驶过,但仍倒回来按下快门。不仅席德进、高行健等知名艺术家与文学家给予《树与牆》高度评价,而这张作品更成为牵起与夫人樊洁兮的红线。
「其实在与柯老师相识初期,他狂放不羁的形象,总让我有所迟疑。但当看到《树与牆》时,我感受到他对家的渴望。」樊洁兮娓娓道来初次看到照片时的感动。而且,樊洁兮的母亲也在看到照片后,表示能拍出这样作品的人不会是坏人,放心成全两人的缘分。
• 等待维纳斯(Presence of Venus),1979,柯锡杰摄影
台湾在我心,重拾记忆的感动
「每个人都有根,而我的根就在台湾。我观察到各个国家都有摄影师,记录自己国家的美,但台湾却缺乏这类型的作品。回到台湾,也是对恩师顾献樑的承诺,希冀我的经验能传承给年轻一辈的摄影师们,为台湾摄影开创新的境界。」柯锡杰表示。
走过大半个地球,柯锡杰于1997年返回台湾定居。对于故乡有满满热情的他,返台后即开启了各种拍摄计画:从纪录历史文化的大龙峒保安宫三十六官将;以水墨意境为台江生态园区写下注解;或记录带领台湾产业发展的企业家系列,无论是景象或是人物,透过柯锡杰的视角,带领.我们认识台湾的不同面相,并纪录这个时代的永恆。
谈起未来的拍摄计画,年届耄耋的他眼中闪耀.如孩子般的清澈眼神,顿时,让人想起了毕加索与马蒂斯。
对艺术家而言,年龄从未是人生的限制式,永远怀抱.的是从心看世界的热情,还有源源不绝创作的生命力。
• 金(Gold),1979,柯锡杰摄影
• 树与牆(Tree and Wall)1979,柯锡杰摄影
艺术跨界,经典再现
当摄影大师柯锡杰遇上文创精品法蓝瓷,两者将激盪出何种火花?
《金海》为柯锡杰的经典之作,摄于1988福建海边,当时柯锡杰与郑愁予到当地採访,酒过好几巡,在众人皆醉时,柯锡杰独自到山上拍摄月亮。接近天明时,晨曦洒落,阳光映照海面一片金碧辉煌,在黑与金交织的画面中,隐约可见几艘船与渔夫,为照片赋予不同的生命力。
深受各界肯定与喜爱的《金海》,曾获选收入联合国「一九九四水的环保」年月曆。在与法蓝瓷合作时,更是柯锡杰万中选一的作品。然要将《金海》转化为立体瓷品,他坦言心中也十分忐忑,因为光想就觉得很难,更是无法想像会变成什么模样。但在看到成品后,直呼真的是大吃一惊!因为,瓷品造型的弧度,画面营造出海的宽广,与巧手凋塑营造的波光粼粼,将《金海》带入了新的境界。
《金海》呈现的是情境意象,没有固定的形体物件,如何在立体瓷品上展现,并保留原作的情境,且又融合法蓝瓷的独特风格,.实让设计与製作团队伤透脑筋。设计师李光裕表示从设计、凋塑、开模到彩绘,与同仁们讨论、试验无数次,才淬炼出现在的成品。许多人对瓷品圆弧造型印象深刻,也因内凹的效果,让瓶身转化为舞台,而金碧辉煌的海洋如同化身为受人瞩目的主角。
设计师李光裕表示,他想要营造出大海的包容,所以垂直线採取凹面,而水平线则是渐进的曲面效果,越接近两端则是逐渐平缓,让人有无限延伸的想像空间。而凹面也可凝聚视觉,让人在观赏时集中焦点。瓶身后方的半球体圆弧,则是呈现大自然丰盈的生命力。
• 全球限量688件〈金海〉瓷品不仅是黑与金两种颜色的呈现,彩绘师更以多种色彩,营造光影效果,并辅以喷绘、手绘等手法,搭配浮凋,打造出黑色的厚薄度,并且突显色彩的层次,让画面更显丰富。
当瓷瓶的设计布局确定后,下一步如何将2D转化为3D立体凋塑又是一大难关。凋模师林世庸表示: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透过浮凋,展现阳光照耀海面的光影变化。凋塑时,如何描绘出照片中细緻的砂砾与海浪,并同步维持整体画面的平衡;与在光影效果得以被突显的厚薄下,彩绘又能有发挥空间,都是不同于以往的挑战。
初看作品,会以为只有黑与金两种颜色,但细观后,会发现彩绘师以咖啡色、黄色烘托金色,营造出光影的效果,并辅以喷绘、手绘等不同手法,搭配浮凋的曲面,打造出黑色的厚薄度,突显色彩的层次,让画面更显丰富。
跨界艺术的创意激盪,设计与开发团队的努力,法蓝瓷再次突破陶瓷形、色与质的限制,打造出前所未有的《金海》瓷品。而这,更是世界首创将平面摄影转换为立体陶瓷,其细緻浮凋映衬饱满釉色,光影的微妙转换,以二次设计的精神,重现《金海》的经典美景。
惠安女等待的地方—金色海乡
月牙湾多美呀 由金滩覆.
北方有半岛 飘来旋律与节奏
那是千户渔家望晓的鸡鸣
传自六百岁的崇武古城
东方海峡哟 遥遥天雪山峰
从阿里祝山跃出旭日昇高空
向海西投射第一道金花之曙光
照亮惠安女传奇的海乡
午时起 她戴.绣金的斗笠
拖拽新补的网 送渔郎讨海去
寅时呀 踏入金曦洒落的银霞
肩挑渔获啊 送到别人的家
在海乡等待的人儿哟
惠安女立命戴金笠 繫银带
侍奉天海必得呈献绚美的人间
乞来璘璘的金光啊 镀亮黑暗
郑愁予 诗
2015,7月7日
郑愁予
一个任何曾经读过中国文学的人都认识的名字,特别为「金海」摄影作品与瓷品写了一首《惠安女等待的地方—金色海乡》诗。柯锡杰拍摄「金海」这幅摄影作品时,郑愁予同时也在那。十数年后,一个巧合的机缘,文、影与瓷完美地邂逅并且融合在艺术品上,而《惠安女等待的地方—金色海乡》诗文更为摄影及瓷品赋予另一层文化意涵。
惠安女在海乡补网挑渔货的景象,是诗文表现当地人文风情之描述。关于「惠安女」,郑愁予认为,滨海县份惠安女子是汉人中特异的「族群」,其终生德行与女性之各方美都成为海乡传奇。她们衣饰绚美,金笠、银带、长裙与显脐都是惠安女欲仙的衣饰。「金海」作品是在福建惠安县崇武古城之南边「月牙湾」拍摄,月牙湾是惠安女子望海的地方之一,而她们勤劳渔农的影像即是「金海」摄影画面中隐约可识的人影。
郑愁予曾在「典故的文学性与趣味性」写道:「传统诗人把典故用得巧妙,极能满足表现慾和成就感,显拔个人才学莫过于此,而作为一个写现代诗的我,更.重的是整个古典的精神内涵,我熟识古典,愿意用它给我们的文学和文化的能量来创造新的古典,藉.碑碣作为踏脚石,跃向一个新的语言境界。」透过历史寻思,《惠安女等待的地方—金色海乡》中的「惠安女」与「崇武古城」表现历史意象及地理意象,巧妙地为诗文发挥舞台效果。崇武古城紧扣.历史长河中的浴血战役。崇武古城半岛位于湄洲湾与泉州湾之间,为防倭寇,古城建于1387年(明洪武22年)。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寇偷袭,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1567年(明隆庆元年),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建立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透过诗人在时光长河中寻思,细读诗文与观赏瓷品的人皆可深刻感受到历史中的功、德与美。
曾经在一次演讲场合听到郑愁予说道,诗是一种与时间并行的艺术,人们难以记录时间,却可以记录诗。而诗又像缘,紧紧握住「缘」的刹那,就可以是一首诗。从远古开始,祭师会写祈祷词,唱歌祝福狩猎、收成等等,这些皆是诗的原型。诗紧紧扣.我们的生活,从上古至今。因此,他重视诗的音乐性,认为诗人像祭师,要赋予诗如祷词一般的音乐性。郑愁予认为,「诗的中心价值是情感上的『真实』,而后才有美,而后才有善。其中『真』是人生无可取代的素质;『美』是最让人舒适的情况,两者都是一首好诗不可或缺的。」
因为这首融合时间与空间的《惠安女等待的地方—金色海乡》诗文,我们在艺术与文学中感受到真善美的恆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