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美人风采-从《唐人宫乐图》探寻美丽踪影
《唐人宫乐图》虽是一幅静态绘画,却传递了宫廷的热闹生活,也让我们在华美的女子风采中体认到唐代的繁荣昌盛及丰衣足食。
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人宫乐图》绢本虽已千余年岁月,画面色泽依旧亮丽。后人常从《唐人宫乐图》画中的喝酒、品茗或演奏乐器的十二位宫女形象中,试图了解唐朝仕女的服装、化妆及饮食生活习惯。
美学专家蒋勋曾经表示,《唐人宫乐图》画中的方桌近窄远宽,和西方的「透视法」正好相反。西方「透视法」试图在平面绘画上营造三度空间,但中国绘画注重的是经营气氛,因此运用了「非单一透视法」,并使双眼摆脱「透视法」,且以完全自由的方式流动于「宫乐图」的每一个细节。
在「非单一透视法」的中国绘画里,我们可以从《唐人宫乐图》画清楚看到围坐或站立于方桌四周的唐代女子,她们品茗或行酒令,另外也有人助兴娱乐,吹奏起筚篥、琵琶、古筝,笙,或轻敲牙板。此画让人不禁连想起唐代杜甫「丽人行」诗文。所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正说明了唐代女性参加的多样化活动,另外我们也可自这些活动观察到唐代女性的曲眉丰颊、丰满身型且雍容自若。
盛唐女子面如满月,双眉为细长八字型,她们的额头、鼻梁和下巴三处涂布白粉,称之为「三白法」妆容。在《唐人宫乐图》中,女子画眉、红妆、抹胭脂、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且涂唇脂。精细且具美感的妆容突显了女子丰润脸颊的立体感。在两颊用丹青或朱红勾画月型或钱形,称做「面靥」;在眉心用金、银或翠鸟羽毛的五彩贴片装饰,则称做花钿。
关于唐代女人使用的发饰,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称为「垂髻」。如果发髻梳向一侧,宛如骑马时不慎抖落,就是「堕马髻」。在《唐人宫乐图》画中,梳「堕马髻」有品茗、拨酒令及弹琵琶的女人。另外,头戴缛丽「花冠」有两位,一位是弹筝,一位是手执纨扇。再者,唐代发饰又有发钗、簪、步摇簪、宝钗、花冠或如鲜花。发簪是唐代最常见的发饰。《唐人宫乐图》画中右边第二位的女人发髻中即可清楚看到一把钗。唐代妇女在头上插梳子的方式有多种,有单插梳在前额,有单插在髻后,或在额头上下对插两梳,或对插四梳。王建在「宫词」中所写的「归来别施一头梳」正说明这种插梳的流行风尚,而温庭筠在〈菩萨蛮〉的「小山重迭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诗句,也正是形容唐代仕女头上的华丽饰物。
‧以瓷创意重现《唐人宫乐图》中的女子风采
据专家考证,《唐人宫乐图》可能完成于晚唐,而那时正值饮茶之风昌盛,茶圣陆羽《茶经》便完成于此际。陆羽在《茶经》中极力提倡煎茶法。在《唐人宫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另外,饮茶时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盏饮用。这是重现典型的「煎茶法」场景,也可证明晚唐流行在宫廷中的茶事文化。
《唐人宫乐图》虽是一幅静态绘画,却传递了宫廷的热闹生活,也让我们在女子风采中体认到唐代的繁荣昌盛及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