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巔峰,傳世經典—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 局部|南宋.王希孟
Thousand Mil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二〇一七年九月早晨,北京故宮博物院人聲鼎沸,現場大排長龍。從各地匯聚在此的人們不畏寒風與長時間的等待,只為一睹《千里江山圖》的風采!
二〇一七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千里江山圖》首次全卷於世人面前亮相,因畫作的青綠山水皆以礦物彩繪製而成,每次開卷,顏料便嚴重剝落,已被列入限制展出的「國寶級」書畫珍品。全長近12 米、高5 米的《千里江山圖》為宋代傳世最長之畫卷,畫中遠近山水,氣勢開闊,村舍集市、漁船客舟、橋樑水車和林木飛禽,筆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綠重設色,表現了山河秀麗,藝術成就之高,讓它擠身十大傳世中國名畫之列,與韓滉《五牛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畫齊名。更讓人驚嘆的是,作者王希孟完成此鉅作時僅有十八歲,且傳世畫作僅此一幅,更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
據文獻記載,王希孟十三歲就進入了翰林書院(皇家畫院),開始雖畫得不夠好,但宋徽宗認其具備潛力,故親自指導。受教的王希孟之後只用了半年,就創作了《千里江山圖》這幅不朽的經典之作。《千里江山圖》創作完成之後敬獻給宋徽宗,宋徽宗又把《千里江山圖》賜給了當朝宰相、著名書法家蔡京,蔡京在這幅作品上留下了一段跋語:政和三年(1113 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細緻生動,如臨實境
每一位曾親眼目睹〈千里江山圖〉的觀者,都必然會對這件恢弘壯麗、色彩斑斕的巨幅山水深感著迷!這幅畫最令人驚嘆的莫過於鮮明的色彩,以及巨幅尺寸帶給人的震撼。有人說,欣賞《清明上河圖》就像在逛市集,而觀覽《千里江山圖》則像是遊公園。作品以長卷形式表現了綿亙山勢、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水村野市、漁船遊艇以及捕魚、遊賞、行旅等活動。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於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淨清麗,於青綠中間以赭色妝點,富有變化和裝飾性。畫作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佈局交替採用深遠、高遠、平遠的構圖法則,擷取不同視角以展現千里江山之景,使畫面跌宕起伏,富有強烈的韻律感,不僅引人入勝,也充滿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境界的嚮往。
元代著名的書法家,同時也是一位慧眼獨具的鑑賞家溥光和尚,更於畫作後方題跋中描述自己十五歲初次觀賞這幅畫作至今,已看過此畫近百回,但每次展卷,仍舊折服於畫家的巧工絕藝,每回觀看都有全新的感受。這件作品設色鮮明,佈置巧妙,即便是宋代畫家王詵、趙伯駒的作品,都無法與之媲美,將這幅畫放在古今丹青小景當中,可說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千里江山圖》畫卷中形態各異的山石樹木林立,每一座山、谷、丘、水都有著不同的模樣,隨取一幅皆為風景,且在磅礡山水的氣勢之下,仍保有趣味性,達到宋代郭熙在論山水畫時曾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的四可境界,讓觀者有如親臨實境,打造出青綠山水之巔峰,為中國藝術史開創新的經典。
謂山水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
畫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遊之為得。
—北宋.郭熙
淬煉經典,瓷繪山水
繼打造出讓人驚嘆的故宮三寶瓷品,設計師何振武本次再度挑戰自我,創新詮釋《千里江山》。全球限量99 套的「千里江山」擺飾取高聳的山為主景,以層層堆疊的山巒,展現畫作中從高遠直到深遠之景。另外,將周邊的小山製作成立體小擺件,擺在主作品的兩側,展現出大河江山的綿延千里與壯闊之情。
為了將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一幅美妙的山水意境,所以在製作的時候必須拆解成許多配件,並運用立體的雕塑手法,層層疊疊由近到遠製作出來;此外,千里江山原畫非常特別,從山頭到山腳,皴法皆不相同,無論是山頭皴、山腳皴,還是岩崖、坡台皴,表現出五代至北宋時期山水畫皴法的豐實與繁密,所以雕模師不能以相同手法進行雕塑,必須要非常仔細地觀察原畫,才能細細刻劃。
於釉彩呈現,彩繪師需先以墨色勾皴,並為了展現原畫古樸色彩,所以需先上淡淡的黃色,然後再施以青綠重彩,用石青石綠烘染山巒頂部,顯示青山疊翠。但因色彩堆疊容易混色,故在製作上需要反覆試色、上色才能確保青山綠水能完整呈現。
創新,就是在經典中的堅持與淬煉。「千里江山」擺飾,以瓷向經典畫作致敬,也希冀以作品讓更多人欣賞且理解〈千里江山圖〉的不凡藝術成就!
參考資料:
楊新〈關於《千里江山圖》〉,《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2,頁62 ~ 63。
廖堯震〈五千年才有一個王希孟:18 歲的謎樣畫神及其曠世鉅作《千里江山圖》〉,《典藏古美術》206 期,2009:11,頁158 ~ 161。
FZ03809 |千里江山 擺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