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useppe Castiglione~
Regretless Dedication to Art and Religion
郎世宁.艺术与宗教的无悔奉献
流传三世纪的经典
郎世宁是意大利米兰人,在1715年踏入中国。他虽是一位传教士,却在中国居住了五十一年,历任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的宫廷画家。
郎世宁融合东西美学的画作,不仅讲究西方透视、明暗及立体,也运用了他在中国学习的中国画风。他的画融合中西美学技巧,乾隆更曾以「.色精细入毫末」讚语形容。
与艺术、科学结合,西方宗教踏上中国国土
十六世纪中叶,耶稣会积极发展海外传教事业,但由于明朝实行海禁,始终未能获准登陆。明神宗万曆十年(西元1582年),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ael Ruggieri,意大利人)来到广东,并获准在当地传教。罗明坚是明末首先进入中国内地,并为最早用中文写作天主教教义《天主实录》的耶稣会士。然而,真正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奠定基业的,则是利玛窦(Matteo Ricci,意大利人)。
大约从利玛窦开始,西方天主教会开始使用科学仪器与图画艺术来达到传教目的。因此,传教士们担当起曆法家、火炮专家、钟錶师、画师等角色,担负.沟通东西方的重任,希望以科学或艺术的技艺获得统治者的认同,并且期待可以激发中国皇帝对于西方文化的好奇与喜好,进而可以保护教会,达成他们传教的目的,以期有朝一日可以将这个远东国度变成信仰天主的圣地。
因为对于西方文化的好奇,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1682 ~ 1745,那不勒斯人)在他的<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中提到:康熙皇帝曾经要求铎罗枢机主教以他的名义,给教宗写一封信,派一些在艺术和科学方面有技艺的传教士过来。
在康熙末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人数达到高峰。根据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Prosper Intorcetta)在<1581 ~ 1669中国教会状况概述>的记载,康熙三年的耶稣会在中国就有三十位传教士,拥有一百五十九座教堂,并且更有二十四万八千一百八十位的教友。当然,这只是耶稣会的数字,尚不包括其他天主教会。而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 ~ 1766)就是在这个时代进入中国,并在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担任长达五十一年的宫廷画家。
‧ 传教士们担当曆法家、火炮专家、钟錶师、画师等角色,担负.沟通东西方的重任,希望以科学或艺术的技艺获得统治者的认同,进而可以保护教会,达成传教目的。(图片为清铜镀金画珐琅怀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从米兰到中国的宗教与艺术之路
郎世宁在1688年7月19日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市。不过,关于郎世宁来到中国以前的资料,目前历史档案已不多见。许多学者相信,郎世宁在19岁(1707年)于意大利热那亚加入耶稣会,并在1707年及 1708年曾经为热那亚见习修士教堂绘製了两幅画。这两幅画分别代表圣依纳爵生平的两段小插曲:<圣依纳爵在曼雷萨的山洞中>(St. Ignatius in the Cave)及<基督显现在圣依纳爵面前>(Christ Appearing to Ignatius )。不幸的是,因为战火摧毁了教堂,这些画已失传,也因此后人无法从郎世宁早期画作了解其进入中国前所拥有的绘画技艺。
因嚮往海外传道士的工作,郎世宁在1709年转至里斯本,加入葡萄牙传道部,并在那裡的修道院学习葡萄牙文,随后其在1714年搭乘「圣母希望号」从里斯本出发,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抵达澳门,也是在同年的十二月,郎世宁在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的介绍下来到北京,并住在东城东华门内东堂(也就是圣若瑟教堂Eglise St. Joseph)。
‧ 清 郎世宁 <聚瑞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翻阅历史记录,目前我们所知的是郎世宁进入中国后第一件的画作是雍正元年(1723年)所画的<聚瑞图>。
五十年的宫廷画家生涯,深得三朝皇帝的信任
翻阅历史记录,目前我们所知的是郎世宁进入中国后第一件的画作是<聚瑞图>。<聚瑞图>是郎世宁在雍正元年(1723年)所画的。也就是,从郎世宁在1715年进入清宫后,整整八年时间我们在历史记录中找不到直接证据显示郎世宁的绘画活动。
不过,为了庆祝雍正登基,在这一张充满吉祥庆贺之意的郎世宁<聚瑞图>画中,我们可以猜想得到,在他进入中国前,已经拥有高超的绘画技巧,而且在他进入中国后,他更是花了长达八年时间,苦心学习不同于西式画布的中国画纸,也逐渐适应了中国画笔与中国水墨画法。
书画(书法与绘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重要一环,笔的功能不仅在书信,也可以运笔绘画。因此,当郎世宁进入中国后,他首先学习使用毛笔。这就像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一样,为了打动中国人的人心,他们必须学习中国人的语言及文化,并在中国建筑有中国特点的教堂,而不是将西式的教堂建筑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
在<聚瑞图>这张画,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郎世宁在画上所留下的中国字。从郎世宁的汉字中,我们可以清楚感觉其非常小心翼翼地写.每一个中文字,就像画上花卉的细緻一般,精细地让人觉得栩栩如绘。
除了中国的书法外,中国画家常使用的特殊画法,我们也可在郎世宁画中看到。如中国画家常使用「点」来製造块面的效果,更常以点来表现中国山水画。这类的群点画法有人形容为「雨点皴」或「豆瓣皴」,也就是以大小不同,且墨色浓澹不同的点,来表现山石在大自然的风貌。
‧ 清 郎世宁 <画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二十年(1755)准噶尔汗达瓦齐与沙俄勾结叛乱,在清军夹击下,仓促逃往伊犁西北格登山区(今新疆昭苏县)据险顽抗。五月十四日阿玉锡率领二十余名蒙古骑士乘夜突袭其营地,奋勇冲杀,全营多不战而逃。达瓦齐南走天山,准噶尔内乱暂告结束。阿玉锡立下战功凯旋归来,同年七月受乾隆召见,为表彰其功勳,命郎世宁为他画像,十天画完此卷,此年郎氏六十七岁。此卷后有乾隆乙亥年所书「阿玉锡歌」。
阿玉锡原是蒙古准噶尔一名小吏,雍正十一年转向清廷投效,乾隆十五年准噶尔来归附的萨拉尔推荐阿玉锡善战,遂命为侍卫。画中他头戴孔雀翎暖帽,身.箭衣,背挂火枪,腰繫箭囊,左手执缰,右手紧握腋下长矛,双腿紧夹马腹,全速前进。 阿玉锡唇上蓄小髭, 表情专注果敢,英姿焕发, 生动写实表现出主角人物的外貌特徵。
‧ 清 郎世宁 <画花阴双鹤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鹤的毛髮或脚皮质感,花草植物,以及土坡及影子,郎世宁都採用了点的方式,让点的密度产生浓澹效果。
以郎世宁的<画花阴双鹤图>为例,林淑芬在<从Giuseppe Castiglione到郎世宁的绘画风格转移之探讨>中研究认为,此画运用了西方画作的立体明暗变化外,鹤的身体毛髮,花草植物,以及如鹤的脚皮质感、土坡及影子,都採用了点的方式来表现,让点的密度产生浓澹效果。
另外,从郎世宁<八骏图>画上的「土坡」、「柳树」及「阴影」三部份来看,林淑芬也认为,因为郎世宁深受中国画的影响,因此郎世宁在用色观念开始减化为单色相色系,另外他也注意到水份控制,并且以澹色晕染层叠及使用点苔技法。再者,画中也出现毛笔书写的线条,并且郎世宁也运用了「笔断意连之感」表现在土坡边块的分界与柳叶的描绘。
以柳枝为例,林淑芬发现到<八骏图>画上的柳条细长且富有弹性,彷彿随风飘逸,而且柳叶运用了毛笔的笔法,成串的柳叶疏密相间,表现毛笔书写的趣味。
融合东西方美学,.色精细入毫末
郎世宁融合东西方美学的画,不仅讲究西方的透视、明暗及立体,也运用了他在中国学习的中国画风。
在中国长达五十一年的时间,郎世宁善长人物像、山水、花、鸟走兽及骏马。他的画融合中西美学技巧,乾隆更曾以「.色精细入毫末」来形容。另外,乾隆也在郎世宁的<平安春信图>中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讚赏郎世宁的画功:写真世宁擅,绘我少年时。入室幡然者,不知此是谁
在皇帝的指派下,郎世宁与其他宫廷画家合作创作。如林莉娜在<画裡的环尾狐猴~郎世宁「画交阯果然」考辨>中表示,当时曾与郎世宁合作的宫廷画家有:冷枚、唐岱、沉源、张为邦、丁观鹏、金廷标、王幼学、王儒学、戴正、戴越、徐扬、姚文翰、张廷彦及余省等人。
根据<清史稿>记载:画院盛于康、乾两朝,以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丁观鹏为最。因此,宫廷画家与传教士合作,彼此学习,创作出「中西合璧」的画风。以金廷标为例,其在乾隆二十二年成为宫廷画家后,常奉命与郎世宁合作一起作画,因此乾隆曾在<题李公麟画三马苏轼赞真迹卷>写道:
魁未岁,爱乌罕贡四骏,命郎世宁为之图,形极相似。但世宁善长西洋画法,与李伯时笔意不类,且图中有马无人。因更命金廷标,永公麟五马图法,用郎之奇肖李之韵,为四骏写生。
‧ 清 郎世宁 <八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树下牧马题材为中国画家所熟悉,但是郎世宁在构图处理上强调物象空间感,也为此种画题增添许多新的西洋元素。
郎世宁与清代宫廷画家合作,创作出许多以重大历史事件或记录宫廷生活的画,这不仅保留了重要历史记载,也让我们更了解二、三百年前的文化与生活。另外,郎世宁将欧洲的画法传授给中国宫廷画家,而且因为他了解建筑学,更曾参与圆明园的建筑设计。除此之外,他在雍正七年更与中国学者年希尧一起出版《视学》专门.作。
《视学》是中国第一本透视学的专门.作,书中加入焦点透视插图,对宫廷绘画有深厚的影响,也反映在内廷供奉焦秉贞、金玠等人的亭榭楼阁画中。郎世宁奉命将西方的光影画法及焦点透视法教导中国宫中画家,因此,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就有这么一段有趣的记载:在乾隆十六年,都还有「再将包衣下秀气些小孩子挑六个,跟随郎世宁等画画油画」的历史记录。
在郎世宁进入中国宫廷之前,从来没有人可以获得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皇帝的共同认可。拥有如此至高待遇的画师,独郎世宁一人。在1736年,有人奏请禁绝天主教,郎世宁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乾隆安慰道:「我将阅之,汝可安心作画。」接.颁旨:「唯禁旗人信教,他皆不问。教士亦得自由信教。」后来,没过多久,乾隆又颁佈禁教令,郎世宁在乾隆面前表示:「皇上禁止臣等所奉圣教,满街禁谕之文,臣等何能安心供职?如欧洲闻此禁令,何人将来中国供职?」在郎世宁的恳求下,禁教令终于撤销。
郎世宁在年仅27岁时来到中国,79岁在中国去世,并被乾隆追封为「侍郎」之头衔。早于郎世宁来到中国之前,西洋画风已存在清廷皇宫,但是到了郎世宁,西洋透视、光影明暗等技法融入中国绘画,达到高峰,建立兼容西洋写实技巧与东方欣赏品味的画风。这些製作精緻、色泽豔丽、中西合璧的作品,成为缔造清宫的一个辉煌盛世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