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的話
文化立國•產業立命—談文化部的百年起點
風雲詭蹫的總統大選一落幕,好久以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文化部升格一事,終於拍板定案,然而升格之後,隨著人員、預算等資源擴大,是否意昧著文化部從此得以施展大刀闊斧的整合力,達到事權統一、發揮綜效,改善以往文建會屈居於政府弱勢部會的窘境,我想,這將是提出「文化立國」的馬政府,在新一任期中的巨大挑戰。
身為一名文創人,也曾為文化部的成立鼓吹甚多,吾人以為文化部能否貫徹「文化立國」這項使命的成敗關鍵,將取決於能否積極佈局文化建設,活化台灣土地上繼往開來的中華文化資本,為台灣文創產業打造一個可以安身立命,進而走向國際市場的優勢環境。
我強調產業,更強調國際市場,正是以往政府在文化施政上最欠缺的兩點,不是因為我在商言商,而是由古至今,文化藝術從來沒能自外於市場經濟,它也許是一個內容,也許是一項產品,都需要與人類生活發生緊密聯繫,才會被賦予長遠的存在價值,沒有市場性的文化型式,就像一艘沒有舵手的輪船,也許貨艙滿載,卻難以靠岸,試想,若沒有國內外市場一起買單,怎能養活美國超過兩百萬個影視相關的文創工作人,讓他們每年生產出成千上萬件作品行銷全球?
為文創產業創造優勢環境,當然是一篇浩瀚文章,畢竟一個產業的生成茁壯,不是成立一個文化部,蓋幾個內容目標具不明確的文化園區,或是補助幾場文藝活動就可以一步登天的。根據亞太文創產業協會在2011兩岸城市文創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無論城市還是國家,發展文創產業都必須要具備「文化硬實力」:包含其基礎、財政、文創和產出的實力總和;以及「文化軟實力」:即是文化內涵度、文化支持度、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發展力等四個面相,而台灣文創產業競爭力最強的臺北市,在兩岸城市中也僅名列第五,不難想見如果放大到世界範疇,我們國家整體的文創產業競爭力恐怕連前百大都排不上,更奢論發揮台灣小而美的力量,以文化外交來建立國家品牌形象的願景,這樣的非官方觀點,很值得蓄勢待發的新內閣與文化部引為醒惕,當作未來制定文化政策時,權衡輕重緩急的評量標準。
然而報告中所提出關於文化軟實力的兩度兩力的部分,我認為還要再加上「文化融合度」以及「文化影響力」,方臻完善,因為我們的文化產品想要走出國門,總是要能夠被其他文化族群廣泛接受,在他們的感動與欣賞中,獲取我們的文化發聲權,左右時代興替的深沉脈動。
借鏡對岸,他們的文創產業起步較晚,但領悟卻很快,去年第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二五規劃,都明文確立未來國家發展重點在於推動文化興國的理念、視文創產業為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以及提高中華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三點其實也道盡了升格後的文化部所膺負的重責大任,如果文創產業不能成為台灣的聚焦產業,如果台灣文創產品不能施展國際影響力,那麼就算我們的文化預算達到理想中總預算的4%,台灣的任何文創活動,無論精英化還是大眾化、商業性還是實驗性,還是終將在故步自封裡逐漸凋零沉寂,屆時新政府的「文化立國」,也不過只是一句美麗的口號。
建國百年後的第一個新世紀,代表著台灣文化立國的新起點,然而「文化是國之根本,產業是國之命脈」,唯有跳脫舊有的框架,讓台灣文創完美結合產業力量與國際市場,如此文化部,才不至於辜負了今天升格的立意初衷。
法藍瓷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