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不死,只漸凋零
人类文明向来如此,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一条守恒定律,而在潮来潮往之间,一望无际的沙岸上都是历史的堆积,偶有错落其间的金子便是为人熟知的经典,不过在这片文明的沙岸上,金子与沙子的物质型态并不永远守恒,有时候一颗今天还闪光照人的金子,明天就是一粒黯然失色的沙子。
廿一世纪的工艺产业正在经历如此的价值转变,根据二○一七年台湾文化部的产业年报,二○一六年台湾工艺产业营业额为一○二六亿元,虽然依旧名列文创子产业中的前三甲,但相较于二○一○年的一五七一亿元规模,已经大幅萎缩了将近卅五%,不可不谓一件值得当局与产业高度警惕的哗然现实。然而,台湾工艺产值虽然部分肇因于台湾总体文创力的衰退,却不只是单一市场的孤例,其实连曾经的工艺大国诸如德国、日本等,同样面临了黄金变沙砾的惶然失落。
二○一八年十一月,我受邀参加日本「第卅五届传统工艺品月间国民会议全国大会」,这场日本工艺界的年度盛会今年选在以博德人形与博德织闻名的福冈市举行。类似的工艺展览以前台湾也年年举办,但随国际买家减少,早已被搁置多时。而在这个工业产品才是王道的时代,日本商界与地方政府依然痴心不改、全力投入工艺推广,我深受感动之余也万千感慨。尤其当我遇到几位工艺大师一面使出浑身解数地展现自己的功底与绝活,一面却透露英雄无用、后继无人的遗憾之时,仿佛听到工艺不死、只见渐零的叹息。
此次主办单位安排我以「从亚洲走向世界—传统产业的创新实践」为题,与日本工艺家与匠人们,分享廿年来带领传统陶艺走向世界品牌的心路历程,到场除了一众国宝级工艺家与工艺爱好者之外,连其副市长中原政直先生也列席嘉宾,想要一起为传统工艺找到一条通往世界的路。我知道他们期待听到如何让工艺产品普及化的策略,然而,近年来工艺产业的动荡不是来自于本身、而是时代,如果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现在的工艺产业无异于一匹逆风而行的瘦马,奔在这条通往世界的路上不可能无往不利。
值此同时,位在世界另一端的德国,也在为它的传统工艺寻找出路。我一结束福冈的行程就立刻奔赴柏林,一场由巴伐利亚州政府与欧洲陶瓷博物馆Porzellanikon 共同举办名为「陶瓷与它的方方面面」(Ceramics and itsDimensions)的研讨会,正在等我和陶瓷相关的研究者与科学家们一起脑力激荡陶瓷的未来。 有别于在日本讨论传统工艺的商业创新,我在德国的主题更偏向于材质应用上的突破:「陶瓷的未来之光」(Future Lights in Ceramics),因为Porzellanikon 馆长西门先生(Wilhelm Siemen)是一位多年旧识,深知我们从品牌创立开始,就朝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方向行进,十几年前先引入3D打印辅助工艺制成,又从几年前尝试跨界医材领域,希冀以累积经年的釉下彩与3D成型技术,让牙齿贴片或全瓷牙冠更仿若天成。
这就是工艺产业的未来,我们一方面积极寻求和现代科技结合,再次走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更忠于手感与创意等无法被科技或AI取代的艺术探索,相信在工艺不死的凋零之后,不再发光的金子也许可变成一颗种子,在这片文明的沙岸上开出不一样的奼紫嫣红。
法蓝瓷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