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台湾产业的新坐标
总裁的话
博鳌论坛之后,从「亚投行」、「一带一路」到「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要求,不难看出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对岸,其向外扩张的踌躇满志与厚积奋发,反观台湾,在政策布局、国际定位、对内共识、资金来源都混沌未明的状况下,这个对大陆出口依赖达到40% 的一叶岛舟,究竟应该如何在中国主导的区域整合时代的风雨不惊,相信这是所有关心台湾未来之士共同的心存目想。
随 「一带一路」的浮出台面,我不由得心有戚戚,因为重启「新丝路」其实是我在2004 年参与松烟文化园区BOT 投标案时开始提出的构想,那时我们并不想让松烟变成一个文创市集而已,而是打造成华人文创品牌的文化硅谷,再扩大到大中华区域的范围,从中华民族曾经最引以为傲,现在却又都被外国人占尽锋头的瓷器、茶叶、丝绸这三大类产业出发,连接各个以茶、丝、瓷闻名的重点城市,以台北、上海或其他口岸城市为橱窗起点,透过品牌的育成,加上创新的概念技术,灵活的国际营销,以达到产业升级与市场开创的新境界,再配合上各地深入的观光活动,用两岸民间企业去加乘政府单位的力量,重新建立一条华人新丝路的绵延辉煌。
可惜的是,这个观念太过超前的擘画,没能得到当时台北市政府的青睐,十年荏苒, 虽然松烟现在称得上一个热门的文创景点,但台北或台湾却已经彻底失去对于「新丝路」的主导权。
无论「一带一路」的愿景是否得以施展,这个区域建设的壮图除了政治与经济上的战略意义,它同时也具有文化扩张的意象,相形之下,台湾的被动处境更显昭然,毕竟我们的苍穹之下,岂止是滥伐、违章、缺电与旱象,其实经济的「被边缘化」与产业的「被取代性」,才真正是台湾一直不愿面对却又深入皮髓的沉苛隐患。
从「新丝路」到「一带一路」,台商霸图,名存实亡;MIT 前景,举步维艰,台湾所谓的产业转型,虽然号称已经启动, 但举凡文创加身、产业聚落、跨界升级等等,结果多半是开发商场多于耕耘实业、刺激内需多于拓展出口,我们可以选择不加入任何区域经济体制,但是却不能改变我们身在区域中的事实,更不能回避它所辐射出的动荡影响。
「活化文化资本,善用创意人才,建立国际品牌」这是我在十年前为「新丝路」的雏型所提出的产业蓝海,十年之后, 我觉得依然适用于整个台湾产业,若有人挑战这三点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的阳春白雪,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从未真正做到活化文化资本的第一步,所以领略不出深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人文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无法和对岸较量资源、规模或是价格,但在以「仁」为核心、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面前,我们怀有 相对优势的深厚人文底蕴,也是唯一能让产业在这片新的区域整合里崭露头角的加值条件。
在世界版图的古往今来,没有几个坐标拥有永恒定位,所以我们更需要赶快活化与珍视这份文化资产,从区域整合里站稳脚跟,让人文在下一个十年里,成为新时代全球经济里最闪亮的新坐标。
法蓝瓷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