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知行合一
发展科技是现代文明富民强国的必要手段。为此,政府与学界连手端出各式计划方案,希冀从中谋求科技创新衔接商业活化的快捷方式。然
而,近期在参与某些国家部会主持的相关计划评鉴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科研商业化的计划都存在着极大盲点。
我不是科学家,但是个生意人,涉足过为数不少的科技产业,对我而言,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是「知」,市场概念与工匠精神是「行」,唯有知行合一的工匠形科研人才,才能让学研、产业与市场三者无缝接轨,而这也是最困难的部分。我时常遇到与科研人员提出市场概念与工匠精神时,许多人并不能立即接受这些观点的状况,尤其对于工匠精神,总觉得和他们眼前的工作内容毫无关联。
其实,我们不妨从实际的成功经验,审视工匠精神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宏观意义。例如德国,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典范,它的中坚企业(Mittelstand)一如国家的中流砥柱,在景气好时扮演成长推手,在景气差时则摇身变为稳定的舵手,虽然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规模,却是掌握最多国家核心科技的行业领导者。
无论管理学家们如何天花乱坠的分析此现象,和德国厂商合作超过卅年的经验告诉我,他们的优势底蕴普遍来自于上溯百年的工匠精神传承。所谓工匠,即是熟谙特殊技艺的师傅,具有自己的创意,又十分贴近市场,懂得也愿意依照顾客需求,不停歇的改进技术知识,打磨出与时并进,又兼容真善美的独门商品,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耐。
年初,专研中坚企业的赫曼.西蒙博士访问台湾时也提及,德国中坚企业的利润在近十五年来平均成长四倍,十年间创造了上百万个工作机会。我相信这适用于学术研究商业化的领域,如果我们希望提高目前相关计划的效益,应该将每一个育成单位或是功能中心,视作一个中坚企业的雏形,先针对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利基市场作出规划,从而专注研发符合甚至超越其市场期盼的核心技术。
但最关键的是,从指导的业师到被辅导的学员,都必须跳出一般科研人员的思考框架,以灵活柔软的工匠身段,从下游产业的立场观点出发,亲身接触目标市场,随时保持弹性与创新,不只钻研技术层面,也掌握终端需求,才能有效利用投入的公共资源,构造出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创新科技,达成学术研究商业化的终极目标。
法藍瓷總裁